機器人也能采茶了?難度堪比“農田裏繡花”
清明前夕,正是茶葉采摘旺季。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一處茶園裏,一個(ge) “采茶小工”移動機械臂,將采摘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送入存儲(chu) 盒中。這個(ge) “采茶小工”的研發團隊,正是浙江理工大學農(nong) 業(ye) 機器人與(yu) 裝備創新團隊。
茶葉采摘基本靠人工完成,尤其是名優(you) 茶、明前茶,采摘期短且密集,比如高等級的龍井茶,一斤茶葉需要約4萬(wan) 個(ge) 芽頭。但隨著采茶工群體(ti) 年齡增大,人工缺、人工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在浙江省山區26縣,擁有大麵積的茶園,發展茶產(chan) 業(ye) 關(guan) 係著當地農(nong) 民的增收問題,也能有效助力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為(wei) 了幫助茶農(nong) 提升產(chan) 量、增加收入,國家茶葉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科學家、浙江理工大學教授武傳(chuan) 宇帶領團隊研發出智能采茶機器人,今年已研發到了第五代。
要在茂密的茶樹枝中識別嫩芽,采茶工人憑借的是眼力和豐(feng) 富的經驗,這台機器卻是借助人工智能,通過對大量圖像數據的學習(xi) ,實現對茶樹嫩芽的自動識別。
在浙江省麗(li) 水市的一個(ge) 示範茶園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見到該團隊的陳建能教授。隨著機械臂的移動,一顆顆茶芽被摘下來。陳建能介紹,智能采茶機器人的一個(ge) 難點就是“識別難”。茶樹芽葉不像水果蔬菜,形狀規則、顏色差別大容易識別,茶樹新長的芽葉和老葉的區別很小,形狀又不規則,這給識別增加了很多難度。
從(cong) 2019年開始,該團隊針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xi) 、深度相機定位、機器人機械臂等在技術上進行不斷的研發與(yu) 測試。
智能采茶機器人是怎樣識別芽葉和老葉的?采茶機器人裏有一套叫作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識別模型,通過對大量茶樹芽葉圖像數據的學習(xi) ,可以自動識別茶樹芽葉。
團隊成員、識別組桂江生副教授介紹,“前期我們(men) 向采茶機器人係統輸入大量的茶樹芽葉照片,通過處理和分析,采茶機器人就會(hui) 記住芽葉的形狀和紋理等,自己歸納出照片中芽葉的特征,輸入的照片越多,機器人的知識庫就越豐(feng) 富,學起來也越紮實,對芽葉識別的準確率也就越高。”
除了聰明好學的腦袋,智能采茶機器人還有一雙厲害的“眼睛”,使用雙目攝像頭掃描茶葉,就和人的兩(liang) 隻眼睛一樣,實現3D定位,從(cong) 而精準找到芽葉所在位置。
識別、定位好茶葉芽葉後,接下來就是怎麽(me) 樣快速、無損地把它采摘下來。這時就需要用到機器人的另一個(ge) 法寶——機械臂。工業(ye) 機器人處於(yu) 一個(ge) 人造的穩定環境,而農(nong) 業(ye) 機器人麵對的是非結構化、千變萬(wan) 化的環境,這就對機械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風速、光照、坡度等因素都會(hui) 影響機械臂的采摘。
據了解,機械臂采茶分兩(liang) 步,一剪一吸。機械臂的末端有一把小剪刀,根據定位信息找準芽葉的葉柄,一刀下去,芽葉從(cong) 枝頭分離,同時附在機械臂末端的負壓吸管,會(hui) 把剪下來的芽葉吸進機械手的暫存盒中。
一般來說,早春茶一芽一葉在兩(liang) 厘米左右,葉柄隻有幾毫米,所以對機械臂的操作精準度要求非常高,剪歪了會(hui) 破壞茶樹枝梢,或剪下不完整的芽葉。一位團隊成員感歎研發不易,“我們(men) 就好比在農(nong) 田裏繡花,讓采茶機器人完成毫米級的作業(ye) 任務。”
相較於(yu) 之前幾代,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增加了一個(ge) 機械臂,大大提高了智能機器人采摘的效率。目前采一顆芽葉時間在1.5秒左右,1小時可以采摘2000多顆,一天可以采4斤左右,目前還沒有趕上人工的速度。陳建能表示,未來通過改進,一台機器可以實現3-5個(ge) 人的工作效率。
過去的采茶機器人采用軌道方式,可以適應丘陵山地。今年在西湖龍井產(chan) 區實驗的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已經采用履帶的方式,可以前後移動,適應於(yu) 緩坡地麵。
團隊成員介紹,目前,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的識別準確率達到86%,采茶成功率在60%以上,采茶精確度相較於(yu) 前幾代機器人大大提高。
陳建能表示,“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的進步,證明智能采茶是可行的,而要把可行變成可用、好用,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這款機器人還處於(yu) 實驗室階段,接下來團隊將繼續研發,提高采摘效率和采摘質量。(記者蔣雨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