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希望活出雙倍的價值
3月28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孫毓敏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一生經曆不少坎坷的她始終樂(le) 觀、積極地麵對人生,對於(yu) 詮釋了無數知名舞台角色的她來說,舞台就是她的生命,她生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我已經活了兩(liang) 輩子,希望活出雙倍的價(jia) 值。”
把一切獻給京劇
孫毓敏1940年出生於(yu) 上海,8歲學戲,12歲考上戲校獨自赴京學藝,畢業(ye) 後被分到荀慧生劇團。因為(wei) 孫毓敏聰明好學,荀慧生不但親(qin) 自指導她,還將為(wei) 國慶10周年獻禮排好的《荀灌娘》的演出機會(hui) 讓給她。在孫毓敏的回憶中,那段時光仿佛是一個(ge) 金色的夢。
1966年,因意外脊柱和雙腳受傷(shang) ,孫毓敏的藝術生涯險些劃上句號。然而,她卻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氣和毅力堅持恢複訓練。康複後,1979年,孫毓敏被分配到北京京劇院三團,重新回到舞台,此後,她堅持每年演出120場到160場,連續多年沒有請過一天病假。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孫毓敏陸續排演、創作了《玉堂春》《紅樓二尤》《紅娘》《誆妻嫁妹》《金玉奴》《宋宮奇冤》《雙玉緣》等劇目,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舞台上,塑造出一個(ge) 個(ge) 鮮活的舞台形象,收獲了一大批戲迷,不僅(jin) 贏得了“活紅娘”的美譽,還榮獲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及梅蘭(lan) 芳金獎等多項大獎,並獲得了“亞(ya) 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獎”。與(yu) 孫毓敏屬荀派同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很是欽佩孫毓敏,直言“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京劇”。
1991年,孫毓敏回到培養(yang) 自己的母校,擔任當時北京戲曲藝術學校的校長。從(cong) 舞台到講台,孫毓敏始終在她的藝術世界裏探索,並將她的收獲傾(qing) 囊相授,不餘(yu) 遺力地在戲曲人才培養(yang) 上下功夫。
做“孩子王”與(yu) “花子頭”的歲月
作為(wei) 校長,孫毓敏大膽提出“開門辦學,請名家授課”的教學模式,請京劇各行當的大家為(wei) 學生授課,讓學生接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她還想盡一切辦法解決(jue) 學校的硬件問題,讓北京戲曲藝術學校擁有了一座6層高的排練樓,成為(wei) 全國省級同類戲校中條件最好的學校之一,被譽為(wei) 京劇人才的搖籃,並於(yu) 2002年升格為(wei) 具有全日製高等職業(ye) 教育資格的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e) 學院,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公辦藝術類高職院校。
孫毓敏生前回憶,當校長是一段既做“孩子王”又做“花子頭”的歲月,她不得不“四處求人,要錢、要資源”,甚至為(wei) 了解決(jue) 學校經費,還得“哭著要錢”。她說:“為(wei) 了籌錢買(mai) 兩(liang) 輛接送年邁老師的汽車,我找到了當時的主管領導,人家倒也沒有為(wei) 難,很痛快就答應了。我特別感動,就想著給人清唱一段表達感謝。”孫毓敏帶著錄音機,放上伴奏帶,放開嗓子為(wei) 領導演唱。孫毓敏回憶:“那個(ge) 領導很感動,說:‘您比我年紀還要大很多,怎麽(me) 能讓您為(wei) 我唱,真是不敢當。’‘您太不容易了,都是為(wei) 了學校……’這些話觸動了我,眼淚當時就落了下來。為(wei) 了辦學,一筆一筆經費就是這樣要回來的,回想起來真不容易。”
孫毓敏被公認為(wei) 一位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校長。她發掘了著名的“四小須生”穆宇、馬超博、陸地園、由奇,為(wei) 他們(men) 安排了許多演出,使這4位少年火遍了大江南北;她與(yu) 知名企業(ye) 合作舉(ju) 辦的“海峽兩(liang) 岸五戲校京劇大賽”成為(wei) 梨園盛事;她與(yu) 法國導演合作,以“將京劇課堂搬到舞台上”的形式向外國人普及京劇知識,首推的《京劇第一課》在法國及歐洲各國演出大獲成功,開啟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e) 學院與(yu) 國外機構長達10年的合作。
為(wei) 京劇操碎了心
孫毓敏在舞台和戲曲人才培養(yang) 上的傾(qing) 情付出,得到了業(ye) 內(nei) 同行和廣大觀眾(zhong) 的廣泛讚譽,更得到了社會(hui) 的認可,她生前曾當選為(wei)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擔任了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hui) 理事、北京劇協副主席等職,並榮獲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文化係統先進個(ge) 人等一係列榮譽稱號。
退休後的孫毓敏仍然關(guan) 心著京劇事業(ye) 的發展、京劇人才的培養(yang) 和國粹藝術的傳(chuan) 承,兼任著多所大學和藝術院校的客座教授。她曾多次說:“我要奮鬥到最後一分鍾,這是我每天醒來發自內(nei) 心的真實願望。”
孫毓敏的徒弟、上海京劇院演員李文文回憶:“師父直來直去,非常爽朗。她是名角,是戲校校長,但她凡事都親(qin) 力親(qin) 為(wei) ,為(wei) 京劇藝術的發展操碎了心。”李文文眼中的孫毓敏,是全身心撲在京劇藝術上的恩師,“除了與(yu) 戲相關(guan) 的事,我們(men) 不敢隨便找她,怕她批評浪費時間。”戲曲之外,孫毓敏最大的愛好就是寫(xie) 作。早年間她曾聽人調侃“京劇演員沒文化”,因而,她下決(jue) 心讀書(shu) 寫(xie) 作,也由此養(yang) 成了終身學習(xi) 的習(xi) 慣,並出版了近20本著作,包括自傳(chuan) 、藝術評論、藝術研究、雜文集錦等。
孫毓敏的雜文集錦囊括了她生活各個(ge) 方麵的感悟。她曾說:“張中行先生曾經鼓勵過我,他說寫(xie) 文章就是寫(xie) 話,你想說什麽(me) ,把它寫(xie) 下來就是文章。我寫(xie) 的書(shu) 最大的可取之處就在於(yu) 真實,因為(wei) 我想起什麽(me) 都可以說。”
“我名片最後一行署的是北京作協會(hui) 員,因此,總有人問我最近寫(xie) 了什麽(me) ,發表在哪裏。”孫毓敏生前說,她每天早上都會(hui) 給自己一個(ge) 小時的寫(xie) 作時間,“有靈感就多寫(xie) ,沒靈感就少寫(xie) ,我的書(shu) 就是這麽(me) 出來的。”(劉源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