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京劇:看門道還是看熱鬧
作者:田可新 邰譯民
“我本是未來一隻貓,抽屜穿越到今朝,愛吃鐵板銅鑼燒,遇到老鼠就尖叫……”近日,這樣一段由戲曲愛好者選用程派《鎖麟囊》選段經典旋律“魔改”的京劇版《哆啦A夢》竟在網絡上爆紅,還掀起了年輕網友的各種模仿熱。高雅莊重的京劇藝術似乎進入了大眾(zhong) 的娛樂(le) 視野。
不過,這種現象也立即引起不少爭(zheng) 議。有人認為(wei) ,如此“新編”讓京劇有了詼諧的一麵,讓年輕人發現了京劇的可愛有趣,從(cong) 而離京劇更近;但也有人認為(wei) ,此類作品有惡搞之嫌,是對京劇藝術的顛覆,國粹要發展亟待正本清源。
傳(chuan) 統戲曲是不是唯變才紅?如此魔改,門道和熱鬧到底誰戰勝了誰?
其實一直在變
從(cong) 京劇的曆史演變過程來看,其本身就是一種融合眾(zhong) 家之長創新發展而來的新劇種。京劇的前身是徽戲(徽調)、漢戲(楚調)、昆曲、秦腔、京腔,受到民間俗曲的影響,在表演方麵其融合了昆曲精湛的技藝,從(cong) 地方戲曲中吸納了表演的豐(feng) 富性和生動性,在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了北京的地方特色,使京劇的觀賞性不斷增強,一躍成為(wei) 當時最受歡迎的劇種。而民國初年,反映社會(hui) 時事、抨擊社會(hui) 現實的新劇崛起後,海派京劇又在變,更注重舞台裝置背景,力求逼真,在表演技藝方麵,唱念做打甚至全然不守規矩,與(yu) 傳(chuan) 統的京派京劇截然不同。京伶南下後,其表演並未受到想象中的熱烈歡迎,常常“以知音者希鬱鬱不得誌而返”,這從(cong) 譚鑫培赴滬演出時的“盜魂鈴”事件中可見一斑。
而所謂“魔改”之於(yu) 京劇,也不新鮮。濟南老票友王廣友給記者講了一件趣事。早在1904年,在上海春仙戲園,一群西裝革履的京劇演員登台亮相,言道“我乃土耳其欽差是也”“我乃日本欽差是也”,隨後還有所謂“海王國”“自由國”“兩(liang) 頭國”欽差先後登場參拜“波蘭(lan) 國王”。“波蘭(lan) 國王”則在台上唱道:“波蘭(lan) 不是我江山,仍由公舉(ju) 為(wei) 君主,粉飾昇平樂(le) 幾年,孤,波蘭(lan) 大君主奧加斯達斯,是也!”這是京劇史上第一部講外國故事的劇目,作者是我國京劇改良運動前期代表人物汪笑儂(nong) ,講述了波蘭(lan) 與(yu) 土耳其開戰,最後兵敗求和的故事,充分顯示了不愛國的可恥下場,實則影射清政府腐敗無能。“用現在的眼光看,這劇‘有點雷’,但當時一推出,竟大獲成功,觀眾(zhong) 反響熱烈不說,蔡元培先生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大力點讚,說這是‘演劇改良之開山’‘梨園未有之結構’。此後還有京劇版的《黑奴籲天錄》《新茶花女》,尚小雲(yun) 還演過神怪荒誕劇《摩登迦女》,都是叫好又叫座。”王廣友說。
從(cong) 本質上說,這類變化體(ti) 現了京劇藝術在題材以及表現力等方麵強大的兼容性,不論在彼時還是此刻,都能算是點綴之作。這種類型的劇作,類似電影行業(ye) 裏的商業(ye) 片,憑借噱頭吸引眼球,觀眾(zhong) 看了新鮮、熱鬧,樂(le) 得叫好捧場。或許這類劇為(wei) 票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需要強調的是,在藝術水準上,這類劇屬實稱不上主流,因此,如今流傳(chuan) 舞台、長演不衰的經典還是《貴妃醉酒》《春閨夢》,上述的改良劇目大抵已經塵封在曆史裏,偶爾提起,不過是談資。
變則通,但須巧
最近,致力於(yu) 在短視頻平台上弘揚國粹的京劇演員果菁走紅,已經收獲了400多萬(wan) 的粉絲(si) 。談到京劇之變,她講了個(ge) 故事。“當年梅蘭(lan) 芳先生到美國巡演,為(wei) 了讓更多觀眾(zhong) 來看傳(chuan) 統京劇《汾河灣》,他給《汾河灣》改了個(ge) 名字。這出戲講的是薛仁貴征戰多年之後回家,居然在妻子的床下發現了一隻男人的鞋。兩(liang) 人差點一拍兩(liang) 散。後來妻子解釋,那是兒(er) 子的鞋。丈夫才知道是誤會(hui) 了。梅先生給這出戲改名為(wei) 《一隻鞋的故事》,懸念一下子戳中老外的心。整部劇在海外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這說明,各種傳(chuan) 播形式的煥新,無非都有一個(ge) 簡單的出發點——希望更多人能接觸並喜歡京劇。”果菁說。
梅蘭(lan) 芳的改變可謂巧到了點子上。他將京劇的技術和思想分開改革,拓展藝術移步不換形的絕妙方法,推動了京劇大發展。而最關(guan) 鍵的是,他將觀眾(zhong) 的需求和時代的審美納入戲劇的創新中。王廣友告訴記者,舊時的京劇男性角色的扮相較多,而民國初期的上海,受到外來風氣的影響,女性地位有所提高,表現在京劇上則是對旦角的偏好。隨著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性觀眾(zhong) 的比重不斷上升,思想先進的觀眾(zhong) 更樂(le) 於(yu) 看旦角出演較多的新戲。梅蘭(lan) 芳便將對京劇的熱愛和觀眾(zhong) 心理巧妙結合,在化妝、唱腔、調式、服裝等方麵都進行改良,所編排的新劇令人耳目一新,備受追捧。他尊重觀眾(zhong) 的需求,並非一味迎合。梅派高難度經典劇目《宇宙鋒》,是其精心進行全本改編的典範。在對女性人物的理解以及唱、做的揣摩上均引入了近代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在造型和服裝上,梅蘭(lan) 芳在堅持古典形態美的同時,利用自身優(you) 美的身段和巧妙的動作設計將這種美感放大:雙拋袖、快步跑、錯亂(luan) 的鬢釵和遮麵顫動,這一係列的裝束和表演讓無數戲迷為(wei) 之沉醉甚至瘋狂。
“梅大師對《宇宙鋒》的改編,就充分體(ti) 現了‘繼承傳(chuan) 統’與(yu) ‘接洽時風’的完美結合,也實現了他一生的最高成就。建立在深厚功底基礎上的改變,貼近但不縱容的姿態,都讓京劇的創新呈現了恰到好處的效果,推動了京劇的持續前行。”王廣友說。
巧妙的變化,今天還在上演。80後京劇女導演李卓群,便通過小劇場這種表現形式讓京劇的發展有了新、潮的一麵。2013年,她的團隊推出現象級小劇場京劇《惜·姣》,將古典名著《水滸傳(chuan) 》中的奇情段落演繹給現代都市觀眾(zhong) 。劇中閻惜姣全程踩蹺,三寸金蓮妖嬈輕盈,將塵封數十年的旦角表演技巧近距離重現在京劇舞台上。這出戲令著名導演郭寶昌眼前一亮,在接連看了李卓群的《碾玉觀音》《春日宴》等作品後,郭寶昌把自己的嘔心瀝血之作《大宅門》京劇版創作交給了她。京劇《大宅門》融入了歌舞元素,在京劇音樂(le) 基礎上加入昆曲曲牌和電視劇原聲旋律,舞蹈中能看到現代芭蕾與(yu) 探戈的影子……李卓群認為(wei) ,當下的京劇創作要“更重視接地氣的觀演氣質和氛圍”,就要滿足當下受眾(zhong) “劇情緊湊、人物表現有張力”的基本觀看需求。
首先要姓戲
萬(wan) 變不離其宗,創新、改變圍繞的核心工作仍是回歸戲。“它一定首先要姓戲。守正創新,首先要明確京劇的根和魂在哪裏,再從(cong) 藝術視角出發,結合時代的審美以及前沿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否則將從(cong) 根本上發展出一個(ge) 四不像,既是對經典的不尊重,也會(hui) 導致文化畸變。”李卓群說。
果菁有自己的堅守。“有一回我開直播,打算給大家唱唱京劇選段,有位網友問我能不能唱一段流行歌曲。我果斷拒絕了。我當時穿著戲服呢,京劇演員穿著戲服就屬於(yu) 有人物了,不能扮著人物唱一點兒(er) 不搭邊的東(dong) 西。”
就算變,也要保持初心。此前爆火的京腔民謠《武家坡2021》創作者李政寬強調“京劇為(wei) 人服務”的重要性。藝術形式都是平等的,京劇、二人轉以及流行音樂(le) 等形式的結合必然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在改編《武家坡2021》時,他放棄了京劇傳(chuan) 統的板腔體(ti) 結構,融入了流行音樂(le) 的現代邏輯,但堅持了“情感為(wei) 中心”和“京劇是劇中曲”的基本內(nei) 核要求,將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積澱巧妙融合。
說到底,前述的所謂多種呈現形式的變,其實都是在為(wei) 京劇吸粉作貢獻,是通過各種手段拓展傳(chuan) 統戲曲受眾(zhong) 群的廣度。基於(yu) 京劇基礎上的京歌、民謠創作、互聯網產(chan) 品的推出,不少都是戲曲從(cong) 業(ye) 者與(yu) 愛好者共同探索的結果。在這個(ge) 過程中,專(zhuan) 業(ye) 演員可以為(wei) 尚處“門外”的觀眾(zhong) 提供業(ye) 務支持、輔以指導並提出意見;觀眾(zhong) 則能利用時下流行的形式增強傳(chuan) 統藝術的通俗性,通過翻新讓經典接點地氣,充滿煙火氣。這種互相的奔赴與(yu) 成全,可以在一些爆火的個(ge) 案上呈現兩(liang) 全其美的良好效果。
網絡狂歡畢竟是一時的。倘若魔改走向惡搞,恐怕適得其反。守正創新,需要回歸京劇本身。畢竟京劇曆史上的起步、發展,得益於(yu) 通俗性、技藝性和觀賞性的統一,這也是其當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京劇從(cong) 未也不能與(yu) 時代脫節。打鐵還須自身硬,京劇自身的發展才是京劇是否會(hui) 麵臨(lin) 變異的關(guan) 鍵。經典的傳(chuan) 承、打磨與(yu) 思考不能停止,優(you) 秀的人才梯隊建設與(yu) 培養(yang) 是關(guan) 鍵課題,對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表達與(yu) 詮釋,更是京劇創新的必經之路。在國潮興(xing) 起的背景下,伴隨著文化自信的東(dong) 風,京劇還要下大力氣去做的,是培養(yang) 一批年輕的觀眾(zhong) 群體(ti) 。這就要求京劇從(cong) 業(ye) 者善於(yu) 利用多種平台,探索多種呈現,做好京劇在新時代的詮釋與(yu) 表達,把各種“變種”引來的流量真正注入並且留在京劇受眾(zhong) 群體(ti) 中,完成新一輪集體(ti) 記憶的形成和搭建,讓京劇繼續成為(wei) 新時期中國式浪漫的文化圖騰。(田可新 邰譯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