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移動錢包”要有更強安全防護

發布時間:2023-04-20 10:12:00來源: 經濟日報

  數據安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數據安全,才能實現移動支付長足發展。應打造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生態,建立和完善移動支付交易安全監控體(ti) 係,打擊移動支付領域違法犯罪行為(wei) 。

  中國銀聯近期發布的《2022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顯示,在支付安全方麵,用戶不安全行為(wei) 數量呈明顯下降態勢,但對銀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識仍有待提升,電信詐騙問題依然嚴(yan) 峻。如今,基於(yu) 數據資源,以移動支付和數字金融為(wei) 代表的數字經濟深度參與(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大幅提高生產(chan) 生活效率。數字經濟發展越迅速,越要重視數據安全。

  數據安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數據安全,才能實現移動支付長足發展。當前,數字場景與(yu) 大眾(zhong) 生活高度融合,逐漸滿足人們(men) 數字生活的基本需要。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04億(yi) ,較2021年12月增長81萬(wan) ,我國移動支付整體(ti) 市場覆蓋率排名全球第一位。在數字技術賦能生活、提升交易便捷性的同時,電信網絡詐騙、網絡直播詐騙等圍繞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詐騙手法也在不斷翻新,安全防護邊界不斷擴大。在移動支付領域,我國針對數據安全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對此,應注重3個(ge) 方麵的安全防護措施。

  一是發展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打造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生態。移動支付發展離不開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的支撐和保障。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可以通過提供各種安全技術和服務,保障移動支付的安全性。隨著金融、支付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政府、企業(ye) 和公眾(zhong) 對於(yu) 網絡和數據安全建設的需求不斷增加。1月13日,工信部、央行等16個(ge) 部門發布《促進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發展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數據安全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打造8個(ge) 以上重點行業(ye) 領域典型應用示範場景,推廣一批優(you) 秀解決(jue) 方案和試點示範案例。打造良好的數據安全生態,要為(wei) 數字經濟中的各類主體(ti) 提供各種數據安全產(chan) 品和服務,包括數據加密技術、風險評估、安全認證等,保障移動支付過程中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

  二是以常態化監管,尋找促進移動支付產(chan) 業(ye) 發展和安全的平衡點,以安全促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涉及安全問題,如何保障安全,關(guan) 鍵在於(yu) 監管。完善常態化監管,保障數據和市場安全性,歸根結底也是為(wei) 了數字支付領域、金融領域的長期良性發展。一方麵,應完善基於(yu) 數據的安全保障體(ti) 係,包括數字支付立法和標準、細化安全技術和設備標準等,從(cong) 而加強數字經濟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麵,應加強對移動支付市場的監管,確保包括支付平台在內(nei) 的數字經濟平台符合安全標準和規定,從(cong) 根本上提高安全性。常態化監管需要更好地尋找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和安全的平衡點,在管控風險、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又不妨礙市場創新,以高水平監管鼓勵促進經營主體(ti) 發展,更好激發企業(ye) 創新積極性。

  三是建立和完善移動支付交易安全監控體(ti) 係,完善法律製度,加強部門協作,提升風險防範精準度。從(cong) 技術角度來看,需要政府和企業(ye) 等多方共同合作,通過監控和預警技術,對數字經濟運行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精準識別和預測,共建移動支付交易安全監控體(ti) 係。比如,進一步提升利用深度學習(xi) 和神經網絡技術分析支付欺詐趨勢的能力,實現精準監測和預警。從(cong) 法律角度來看,應緊跟數據和新技術發展需要,製定和完善數字經濟領域的法律法規,包括數據隱私保護、網絡安全、數字金融等相關(guan) 領域的法律法規,提升違法違規成本,對相關(guan) 違法行為(wei) 形成震懾。

  與(yu) 此同時,要加強打擊移動支付領域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力度。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網絡直播詐騙、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等詐騙手法多、更新快,打擊這些領域違法犯罪行為(wei) 需要多部門協同參與(yu) 。因此,建立有效的協同機製,成為(wei) 打擊該類型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必要手段。金融機構需要加強可疑交易監控,對於(yu) 可疑交易要形成常態化報告機製;同時,要加強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宣傳(chuan) ,加快完善相關(guan) 法律細則,進一步保護消費者權益。(劉 典)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