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研究發現長頸主龍型類新屬種:隱秘細頸龍

發布時間:2023-04-20 10:1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以往采集的化石中,發現了一件與(yu) 已知物種都不相同的標本,它包含了頭骨和大部分頸椎,保存在兩(liang) 塊岩板上。依據該標本的特征,科研人員認為(wei) 其為(wei) 一個(ge) 新屬種。該標本具有細長的頸部,被命名為(wei) “隱秘細頸龍”(Gracilicollum latens)。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yu) 國際期刊《解剖學記錄》(The Anatomical Record)。

  係統發育的分析結果也支持了這件標本代表一新屬種,屬於(yu) 主龍型類早期支係,可能與(yu) 巨脛龍、長頸龍等同屬長頸龍科,而與(yu) 梳齒龍、恐頭龍等恐頭龍科成員關(guan) 係較遠。但限於(yu) 該標本保存信息有限,其在長頸龍科或恐頭龍科的具體(ti) 歸屬有待更完整標本來進一步核實。

  長長的脖子能帶來很多生存優(you) 勢,包括拓寬視野、便於(yu) 獲取食物、增加活動範圍等。因此,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脊椎動物中產(chan) 生了諸多“長頸”的類型,例如蛇頸龍類、蜥腳類恐龍和長頸鹿,以及多種鷺鳥等。然而,地球曆史上最誇張的“頸身比”,出現在一些三疊紀的主龍型類(Archosauromorpha)身上。這個(ge) 早期分異的主龍型類支係是一群“長頸族”,部分種類的頸部長度超過其總體(ti) 長的一半!長頸龍和恐頭龍就是其中的代表。

  長頸龍(Tanystropheus)最初發現於(yu) 三疊紀的歐洲,集中分布在如今的瑞士和意大利,地處古特提斯洋的西岸。近年來在中國西南地區,即特提斯東(dong) 岸的三疊係中,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長頸龍的化石,其中不乏一些保存精美的完整骨架。長頸龍屬的大型物種體(ti) 長接近6米,頸部約3米,從(cong) 脖子與(yu) 軀幹的比例來看,它具有脊椎動物中“最長的脖子”。如此長的脖子,卻隻含有13枚頸椎,可見長頸龍是通過單節頸椎增長的方式來發展出長脖子,這在爬行動物中極其罕見。

  恐頭龍(Dinocephalosaurus)僅(jin) 分布於(yu) 我國貴州和雲(yun) 南地區,是唯一可以和長頸龍相比肩的另一種“長頸海怪”。與(yu) 長頸龍體(ti) 形類似,恐頭龍體(ti) 長5米,頸部也將近3米,但恐頭龍的頸部發育有30多節頸椎,憑借增加頸椎的數量來形成超長的脖子,這一點與(yu) 長頸龍截然不同。

  以往的研究發現,長頸龍和恐頭龍都是早期分異的主龍型類成員,但彼此和其他主龍型類的親(qin) 緣關(guan) 係還不明晰。在特提斯洋的兩(liang) 岸,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國西南地區,研究者還發現了若幹種與(yu) 長頸龍、恐頭龍親(qin) 緣關(guan) 係相近的爬行動物,包括巨脛龍、富源龍、梳齒龍等,但它們(men) 體(ti) 長不足半米,而且沒有顯著加長的頸部。那這些早期主龍型類誇張的長脖子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圍繞這群早期主龍型類的頸椎,研究者比較了各屬種頸椎的數量,以及各屬種每節頸椎的延長程度,引入了基於(yu) 椎體(ti) 長高比的“延長指數”來反映延長程度,避免了化石保存和椎弓形態的幹擾。與(yu) 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發現在這些主龍型類中,一方麵是在不同屬種之間,即使頸椎數量相近,其延長指數的分布也各有差異;另一方麵,同一屬種的頸椎數量、延長指數的分布趨勢則相對一致,由此可以用頸椎數量和延長指數來作為(wei) 該類主龍型類屬種辨別的新依據。

  細頸龍(Gracilicollum)的係統發育位置可能介於(yu) 具有短脖子的巨脛龍(Macrocnemus),與(yu) 具有超長脖子的長頸龍之間,而細頸龍的頸部與(yu) 軀幹的相對長度很可能也介於(yu) 二者之間,表現出一定的中間狀態。然而,細頸龍的頸椎延長程度卻顯著低於(yu) 長頸龍,僅(jin) 與(yu) 巨脛龍的頸椎延長程度相當,處於(yu) 爬行動物的一般水平。有趣的是,細頸龍並不是通過延長每節頸椎來加長脖子,反而是增加了頸椎的數量,其頸椎數量超過18節,明顯多於(yu) 長頸龍科的其他成員,這種增加頸椎數量的策略與(yu) 恐頭龍趨同。研究者推測,在這些長頸的主龍型類中,通過增加頸椎數量來增加頸部長度,是更先出現,或更為(wei) 普遍的現象。縱觀所有具有長頸的脊椎動物類群,從(cong) 蛇頸龍類到蜥腳類恐龍,再到鳥類,通過增加頸椎數量來加長脖子的情況,貌似比通過延長每節頸椎更為(wei) 常見。也許在胚胎發育時期,改變分節調控過程來增加體(ti) 節數量,比塑造延長的椎體(ti) 更容易實現,或帶來更少的危害。

  在各種具有長頸的脊椎動物類中,頸部增長通常是對於(yu) 取食的適應,例如鷺類的長頸可以靈活的捉魚,蜥腳類恐龍的長頸可以擴大其取食範圍。細頸龍的發現,也印證了在這些三疊紀主龍型類中,加長的頸部很可能是與(yu) 其食魚習(xi) 性有關(guan) 。脖子較短的巨脛龍、梳齒龍的齒列較為(wei) 簡單,牙齒呈短椎狀且表麵光滑;在具有超長頸部的細頸龍、長頸龍和恐頭龍中,牙齒呈長椎狀,甚至有顯著的獠齒,且表麵具有縱紋,這些特征與(yu) 食魚密切相關(guan) ,個(ge) 別恐頭龍標本的腹中還保存有未消化的魚類。

  細頸龍的發現,提供了又一個(ge) 以多頸椎來加長頸部的例子,指示了這些主龍型類的長頸可能是對捕魚的適應。但可惜的是,細頸龍的發現還是未能完全解答這些早期主龍型類超長頸部的演化過程,甚至為(wei) 其係統發育關(guan) 係、頸部加長方式添加了更多的“幹擾因素”,展現出在這類奇特的長頸海生爬行動物演化過程中,頭骨和頸椎特征的交織和反複。早期主龍型類的“長頸之謎”仍有待破解。

  (總台央視記者 褚爾嘉)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