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讀書的四種境界——《讀論語孟子法》解讀

發布時間:2023-04-21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謝青鬆(雲(yun) 南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在《論語集注》的開篇,朱熹輯錄了程頤關(guan) 於(yu) 讀《論語》和《孟子》方法的相關(guan) 論述,作為(wei) 《論語序說》和《讀論語孟子法》。在這些文字中,程子談到了讀《論語》的四種境界,亦可視為(wei) 讀經典的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讀了全然無事者”。讀了《論語》之後無動於(yu) 衷,也一無所獲,如同入寶山而空手歸。盡管這部經典曾經打動並影響過無數的讀書(shu) 人,但對於(yu) 他來說毫無觸動,如同根本沒有讀過。程子感慨道:“今人不會(hui) 讀書(shu) 。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在他看來,讀不懂經典的首要原因在於(yu) 不曉文義(yi) 。程子強調,“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yi) ,然後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yi) 而見意者也。”讀經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麵的含義(yi) ,進而才能夠探求其背後的精微義(yi) 理。倘若讀不懂經典的字麵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聖先賢的用心。程子回憶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yi) 。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他從(cong) 十七八歲開始讀《論語》,當時就已經通曉文字的含義(yi) ,讀的時間越長,讀的遍數越多,就越感覺到義(yi) 理深刻,回味無窮。在他看來,讀不懂經典的另一個(ge) 原因在於(yu) 心思紛亂(luan) 。程頤說:“學者患心慮紛亂(luan) ,不能寧靜,此則天下公病。”(《二程遺書(shu) 》卷十五)。根據他的觀察,思緒紛雜,心不寧靜,乃是讀書(shu) 人的通病。程子反複強調:“隻是心靜。靜而後能照。”(《二程遺書(shu) 》卷十八)水靜下來才能映照世界萬(wan) 物,心靜下來才能開啟智慧之門,這意味著,隻有當你的心足夠寧靜時,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聖人之言。

  第二種境界:“讀了後,其中得一兩(liang) 句喜者”。讀了《論語》之後,其中有一兩(liang) 句話對自己有所觸動,於(yu) 是會(hui) 心一笑,甚至竊喜不已。相對於(yu) 那些“全然無事者”,能夠體(ti) 會(hui) 到經典當中若幹佳句而心生歡喜,顯然已經有所觸動、有所收獲。盡管如此,那仍然是頭腦層麵對經典支離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並沒有發生。有弟子曾提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浹洽耳。”選讀固然比不讀強,但終究不夠圓融貫通。對於(yu) 《論語》這樣的古代經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點,哪些是真正的精華,普通人恐怕沒有辨別的能力。因此,通過選讀,很難通曉整部經典的深邃義(yi) 理,也難以體(ti) 會(hui) 古聖先賢的“作經之意”。程頤主張通讀經典、窺其全貌,尤其是要平心易氣、闕其疑處。他特別強調,讀《論語》要“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對於(yu) 《論語》這樣的經典,要逐字逐句地去研讀,探求其中的微言大義(yi) ,最好是朗讀甚至背誦出來,不斷咀嚼品味,反複加以諦思。讀書(shu) 時保持平心靜氣、心態平和,遇到不懂之處,不妨暫且擱置,不必妄加評論。事實上,閱讀經典、研究經典,不僅(jin) 需要有“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那樣的苦讀精神,還需要有“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那樣的淡定從(cong) 容。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生閱曆的增加,經典當中的精妙義(yi) 理就有可能慢慢呈現出來。

  第三種境界:“讀了後,知好之者”。隨著對經典文本的不斷熟悉,以及自己生命體(ti) 驗的不斷累積,對於(yu) 經典的妙處將會(hui) 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體(ti) 會(hui) 。一旦有了真實的觸動,有了實際的受益,那麽(me) ,就會(hui) 慢慢喜歡上這部經典,逐漸信任這部經典,甚至熱愛這部經典,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將讀書(shu) 人劃分為(wei) 三種類型:“知之者”“好之者”“樂(le) 之者”。在他看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論語·雍也》)程子所說的“讀了後知好之者”,就相當於(yu) 孔子所說的“好之者”。程子說:“論孟隻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一讀到《論語》和《孟子》,就感到十分親(qin) 切、心生喜悅,甚至心領神會(hui) 、心意相通。因此,對於(yu) 這些經典,一定要熟讀精思、用心體(ti) 會(hui) 。程子強調:“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隻作一場話說。人隻看得此二書(shu) 切己,終身盡多也。”學習(xi) 古代經典,要熟讀玩味、切己體(ti) 察,並且躬行實踐,如此才能終身受益。倘若隻是把它當作文字來看,那麽(me) 就體(ti) 會(hui) 不到經典的妙處。

  第四種境界:“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了《論語》等經典之後,切實體(ti) 悟到了書(shu) 中所蘊含的深邃智慧,真正體(ti) 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讀下來感覺妙不可言,於(yu) 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這是讀經典的第四種境界。事實上,讀到某部經典時欣喜若狂或者涕淚悲泣,那是一個(ge) 人讀書(shu) 生涯當中極為(wei) 寶貴的時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體(ti) 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著,此時此刻,有一種真正的領悟發生了。一個(ge) 人讀書(shu) 一旦到了這種境界,那麽(me) ,他的精神氣質將發生巨大變化。張載曾說:“為(wei) 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經學理窟·義(yi) 理》)學習(xi) 古聖先賢流傳(chuan) 下來的經典,能夠提升一個(ge) 人內(nei) 在的精神氣質。程子強調:“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複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yu) 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yang) 成甚生氣質!”閱讀古代經典,最好能夠安住當下、沉浸其中,仿佛親(qin) 臨(lin) 其境,孔孟之教誨,如同對我所說。如此讀書(shu) ,自然有得,假以時日,就可以涵養(yang) 成生機活潑的氣質。我們(men) 學習(xi) 古代經典,不是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沉悶,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越來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誨來滋養(yang) 自己的生命,讓這棵生命之樹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閱讀經典,不僅(jin) 是要理解經典的文字含義(yi) ,更為(wei) 重要的是,透過自己的生命體(ti) 驗,將經典中的智慧活出來。

  事實上,要真正理解古聖先賢流傳(chuan) 下來的經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這意味著,不僅(jin) 要從(cong) 文字上來閱讀這些經典、研究這些經典,更為(wei) 重要的是,將經典中的智慧落實於(yu) 自己的人生當中。在儒家看來,人人皆可為(wei) 堯舜。因此,讀書(shu) 就是為(wei) 了“求其放心”,希聖希賢。從(cong) 根本上來說,讀經典就是讀自己,借助古代經典,開啟自己的內(nei) 在智慧,透過聖賢教誨,發現自己的真實本性。這是程子論述讀書(shu) 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們(men) 學習(xi) 古代經典的最終目的。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