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什麽就你濕氣重?看完秒懂

發布時間:2023-04-21 10:31: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總是感覺精神不濟,身上發沉,懶得動彈,吃飯好像隻是為(wei) 完成一種任務,其實一點食欲也沒有,感覺總是睡不醒,什麽(me) 時候倒床就能睡著,大便黏黏膩膩不爽快還容易掛馬桶,每天刮舌苔都是厚厚膩膩的一層……這些表現,就是中醫說的“濕氣重”。現代人為(wei) 什麽(me) 普遍“濕氣”偏重?今天中醫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ge) 話題。

  身體(ti) 裏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濕氣?

  濕,本來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一,空氣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人才會(hui) 感覺舒服。人體(ti) 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濕度的,比如皮膚、鼻腔、眼睛、關(guan) 節、腸道、血管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保持正常功能。但如果這種“濕度”太過了,人體(ti) 就會(hui) 不舒服,會(hui) 引發多種病症,中醫把這種情況稱為(wei) “濕氣重”,或者叫做“濕邪”。

  “濕邪”又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種來自外部環境,比如居處潮濕、氣候多雨、海邊或水中作業(ye) ;另一種叫濕邪內(nei) 生,與(yu) 脾、腎二髒關(guan) 係密切。

  中醫認為(wei) 脾主運化,我們(men) 吃喝進去的全部食物都需要靠脾的運化功能來消化處理,營養(yang) 精微物質被人體(ti) 利用,糟粕廢物排出體(ti) 外;而脾的運化功能又離不開腎髒的陽氣,腎陽為(wei) 人身陽氣的根本,一切水濕要被化掉,都離不開腎陽的蒸騰汽化作用。

  腎,中醫認為(wei) 是水火二氣的根本所在,非常重要,可是現代人總是被各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過度地消耗著這種元陰元陽而致百病叢(cong) 生。

  三個(ge) 生活習(xi) 慣讓濕氣找上門

  導致現代人濕氣偏重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如居處潮濕、工作環境多濕、多雨季節等因素之外,以下三點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不經風,不見陽,不愛運動,不出汗風可以吹走水汽,太陽可以蒸化濕邪,可惜現代很多人都不願意經風雨、曬太陽,出入乘車,各種遮陽,熱愛運動並保持運動習(xi) 慣者為(wei) 數不多,一年四季把溫度調到適宜溫度,很少出汗。這些都會(hui) 導致體(ti) 內(nei) 濕氣排出減少,蓄積在體(ti) 內(nei) ,引發諸多病症。

  法國著名醫生蒂索就說過,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可以代替任何藥物,但任何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我們(men) 可以想象,一個(ge) 人穿著背心短褲在溫暖的陽光下跑步,身上一層細汗,皮膚是那種健康的小麥色。而一個(ge) 人宅在家裏,歪在床上,拉著窗簾,吃著外賣,捧著手機,玩著遊戲,這兩(liang) 種人哪個(ge) 看起來更健康呢?

  飲食不節,調攝失當,損傷(shang) 脾腎之陽現代人生活水平高了,想吃什麽(me) 就能吃到什麽(me) ,想什麽(me) 時候吃就什麽(me) 時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殊不知,這樣的飲食習(xi) 慣對脾的傷(shang) 害是很大的。吃得過飽或酒肉肥膩之品吃得過多,脾運化的負擔必然加重。總是給脾很大的負擔,終有它運化不動的時候。脾運化功能失職,水濕痰濁就會(hui) 產(chan) 生。中醫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說,因為(wei) 濕邪致病,黏黏膩膩,重濁難化,可以流注經絡關(guan) 節,可以停滯髒腑肌表,能阻滯氣機,易損傷(shang) 陽氣,身體(ti) 不清利,氣機不宣暢,久而久之,就會(hui) 帶來各種雜病。

  又如有人到了夏天吹著空調,喝著冷飲,愜意快哉。想想看,濕沒有排泄的途徑不說,脾主運化的功能還被寒涼之品給遏製住了。脾是“喜燥惡濕”的,冷飲這種東(dong) 西極易傷(shang) 脾陽,加上本身又是水濕之物,脾一旦受傷(shang) ,水濕就化不掉,濕邪轉而困脾,就成了惡性循環。

  再如很多女孩子喜歡清涼著裝,天氣還沒那麽(me) 熱的時候,就急切地穿得很涼薄,或季節已到秋涼,仍然穿得“美麗(li) 凍人”。寒涼之氣當然會(hui) 傷(shang) 害人體(ti) 陽氣,尤其是那種小短衣服,肚臍、後腰全部露在外麵,是對身體(ti) 健康極其有害的一種行為(wei) 。肚臍,中醫叫“神闕”,寓意元神居住的宮殿;後腰,是“命門”所在,寓意生命之門,這兩(liang) 個(ge) 穴位都是人體(ti) 任督二脈上的要害之穴,結果你天天把這麽(me) 重要的地方露在外麵,風寒入侵,焉能不病?

  多思多慮,壓力過大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多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裏坐好久?有個(ge) 回答點讚特別高: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wei) 那是一個(ge) 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qin) 、是兒(er) 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ge) 人在車上想靜靜,抽根煙,這個(ge) 軀體(ti) 屬於(yu) 自己。

  成年人的生活裏沒有“容易”這兩(liang) 個(ge) 字。看看當下的成年人失眠率(38.2%,201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hui) 研究數據)、中國亞(ya) 健康人數比例(70%,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數據)、以抑鬱症為(wei) 主的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患病率(7.6%,2019年“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的研究”項目數據)就知道成年人的壓力有多大。

  中醫學認為(wei) ,“五誌”(怒、喜、思、悲、恐)分別對應“五髒”(肝、心、脾、肺、腎)。思慮過度,會(hui) 損傷(shang) 脾氣。一個(ge) 人憂愁思慮過度會(hui) 導致茶不思、飯不想就是這個(ge) 道理。脾傷(shang) 了,濕就產(chan) 生了。

  是時候給身體(ti) 除除濕了

  很多人春天容易犯困,尤其是清明、穀雨時節更明顯,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wei) 濕氣過重導致的。一方麵這個(ge) 季節春雨綿綿,氣候乍暖還寒,寒濕之邪容易讓人陽氣不振;另一方麵,冬天為(wei) 禦寒而進補,吃的東(dong) 西大多滋膩,脾的負擔很重,易生內(nei) 濕,加上寒冷,濕邪不易驅散,身體(ti) 內(nei) 多少都會(hui) 積聚一些濕氣,借春天季節除除濕也是正當時。

  知曉了上麵濕氣重的原因,也就基本知道了怎麽(me) 避免身體(ti) 內(nei) “濕氣重”。多接觸大自然,多曬曬太陽,每天堅持運動,最好能出出汗,不要吃生冷的東(dong) 西,不要吃得過飽油膩,肚臍後腰要保暖,學會(hui) 減壓放鬆,都是讓身體(ti) 保持健康,脾腎之陽氣壯盛,從(cong) 而能夠運化水濕、蒸騰濕邪的有效之舉(ju) 。

  此外,一些食物也有健脾、溫陽、化濕的作用。例如茯苓、蓮子、冬瓜、薏苡仁、生薑、幹薑、白扁豆、砂仁、陳皮、肉桂、赤小豆、鯉魚、蝦等,這些食材多數也都可入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增加一些攝入量。如果“濕氣重”的症狀較嚴(yan) 重,日常生活方式調理效果不明顯,建議還是要找醫生谘詢治療。

  文/趙潤栓(北京小湯山醫院)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