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量少價高購買難,堪稱“續命糧”的特醫食品何時能親民?

發布時間:2023-04-21 10:30:00來源: 北京日報

  對大多數人來說,特醫食品可能是個(ge) 略顯陌生的詞匯。特醫食品,全稱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對於(yu) 蛋白過敏的嬰幼兒(er) ,有腸胃功能問題的老年人,罕見病、腫瘤、處於(yu) 手術恢複期患者等特殊群體(ti) ,特醫食品能提供所需的營養(yang) ,加快人體(ti) 機能恢複,堪稱“續命糧”。

  這樣一種特殊的食品,在市場上的位置有些尷尬。記者調查發現,特醫食品市場存在種種問題:醫院藥房裏找不到特醫食品的蹤跡,線下藥店可供選擇的品種寥寥無幾。此外,特醫食品市場還不乏“魚目混珠”的現象——混淆特醫食品與(yu) 普通保健品,給真正需要特醫食品的消費者造成困擾。

  問題1:種類稀缺 線下購買(mai) 挺費勁

  “醫院藥房主要出售藥品,特醫食品目前沒有。”“我們(men) 的藥房裏不賣特醫食品。”“建議您谘詢醫生購買(mai) 渠道,或去藥店問問。”特醫食品需要在醫生或職業(ye) 營養(yang) 師的指導下服用,那麽(me) 醫院中是否出售特醫食品?記者谘詢了友誼醫院、朝陽醫院、首都兒(er) 科研究所等11家北京的三甲醫院,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轍:醫院的藥房不銷售特醫食品。

  友誼醫院相關(guan) 負責人員表示,特醫食品不屬於(yu) 藥品,北京幾乎沒有出售特醫食品的醫院,全國也隻有極少數醫院在試點出售特醫食品,有需求的患者往往會(hui) 選擇在藥店或網上購買(mai) 。

  醫院裏麵購買(mai) 不容易,藥店裏的情況如何呢?記者走訪東(dong) 城區、西城區、朝陽區等30餘(yu) 家藥店後發現,想要找到一家銷售特醫食品的藥店也絕非易事。其中,24家藥店並不出售特醫食品,甚至一些店員未曾聽說過“特醫食品”,轉而向記者推薦蛋白粉等普通保健品。銷售特醫食品的藥店,通常位於(yu) 大型三甲醫院附近。不臨(lin) 近醫院的藥店,很難找到特醫食品。

  距離北京協和醫院約200米處的一家藥店內(nei) ,進門便能看到貼著“特醫食品”的醒目標語。門口的3層貨架上,擺放了一款名為(wei) “全安素”的新加坡原罐進口特醫食品。“買(mai) 這款產(chan) 品的人相對較多,有進食障礙、消化吸收障礙的人都能吃。現在恰好在打折,一罐隻要298元。”售貨員熱情地向記者推薦。

  當記者詢問,該產(chan) 品是否適合過敏體(ti) 質人群服用,售貨員不置可否。“我們(men) 店隻有這一款特醫食品,特醫食品種類很多,具體(ti) 哪類人群適不適合吃,還是要谘詢醫生。”她透露,店裏也曾出售過專(zhuan) 門針對腎病患者的特醫食品,但銷量不好,於(yu) 是不再進貨。

  記者通過某外賣平台查詢發現,全市藥店中銷售的特醫食品種類絕大多數為(wei) 該品牌的“全安素”,可供消費者進一步挑選的產(chan) 品極為(wei) 有限。

  問題2:資質不明 網上分類較模糊

  相較於(yu) 品種較少的線下藥店,網上購物平台又是另一番景象。記者在某網購平台輸入“特醫食品”,數十種品牌及種類的營養(yang) 配方食品、營養(yang) 衝(chong) 劑、蛋白粉,讓人眼花繚亂(luan) 。想要挑選出真正的特醫食品,並不容易。

  一方麵,在網購平台銷售的一些特醫食品的資質不明確。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wei) 查處辦法》,入網銷售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當依法公示產(chan) 品注冊(ce) 證書(shu) 或備案憑證,以及廣告審查批準文號,並鏈接至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網站對應的數據查詢頁麵。但記者發現,一款打著“德國原裝進口”廣告語的全營養(yang) 蛋白粉“特醫食品”,並未展示產(chan) 品在國內(nei) 的注冊(ce) 證書(shu) ,而是羅列了一堆字跡不清的“德國原產(chan) 地證書(shu) ”“德國衛生證書(shu) ”“德國出廠檢測報告”,食藥監督管理部門網址更是無從(cong) 談起。

  另外,還有一部分產(chan) 品打“擦邊球”,在名稱上煞費苦心,極易引誘消費者下單。一款號稱含有專(zhuan) 利成分“中鏈甘油三酯”的產(chan) 品,月銷量達到300多盒。其包裝盒上寫(xie) 著:適宜人群為(wei) 超重及需要控製體(ti) 重的人群。乍一看,極易被誤認為(wei) 是特醫食品,而仔細看,包裝上寫(xie) 著“特膳食品”,而非特醫食品。當消費者在網購平台查找特醫食品時,約有三四種類似打“擦邊球”的產(chan) 品混入其中,一不小心就會(hui) 落入商家精心布置的“陷阱”。

  問題3:售價(jia) 昂貴 患者負擔很沉重

  特醫食品多為(wei) 進口產(chan) 品,價(jia) 格“高不可攀”是“通病”。首兒(er) 所附近的一家藥店,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麵向兒(er) 童的特醫食品。“我們(men) 店的種類比較豐(feng) 富,有給乳糖不耐受、乳蛋白過敏高風險嬰兒(er) 的4款產(chan) 品。0至12月齡或1歲以上的孩子,都能找到對應的選擇。”售貨員頗為(wei) 自信地說,該店出售的產(chan) 品均為(wei) 進口產(chan) 品,品質大可放心,但價(jia) 格較高。

  “這款特醫食品適合大多數孩子,一罐大概能吃三四天,一罐200克,價(jia) 格是398元,不打折。”售貨員隨手遞給記者一罐英國進口全營養(yang) 配方粉。貨架上的特醫食品以200克、400克包裝為(wei) 主,售價(jia) 普遍在300至400元。

  店員向記者坦言,相比普通奶粉,特醫食品配方粉價(jia) 格的確高出不少,銷量並不是很好。“大多數消費者隻是問問,一聽價(jia) 格又望而卻步,一個(ge) 星期能賣出5罐就算好了。”

  陳女士是一位罕見病患兒(er) 家長,她告訴記者,8個(ge) 月齡的女兒(er) 先天患有苯丙酮尿症,醫生建議她選擇特醫食品為(wei) 孩子補充營養(yang) 。陳女士表示,自己跑遍了全市藥店、母嬰店,也找不到一款專(zhuan) 為(wei) 苯丙酮尿症患兒(er) 設計的配方營養(yang) 粉。無奈之下,她隻好尋求海外代購的幫助。

  高昂的費用令陳女士不堪重負。“進口的配方乳粉一罐2000多元,長期吃特醫食品,經濟上我們(men) 難以為(wei) 繼。”陳女士說,與(yu) 她一樣需要特醫食品的罕見病患兒(er) 家庭還有3組,他們(men) 建立起微信群共享海外代購信息,他們(men) 共同心願是國內(nei) 能夠生產(chan) 價(jia) 格適中的、麵向罕見病群體(ti) 的特醫食品。

  呼籲:特醫食品實現“三進”

  “想要讓更多患者更容易地獲得特醫食品,特醫食品需要‘三進’——進醫院、進基藥、進醫保。”中國營養(yang) 保健食品協會(hui) 副會(hui) 長、北京世紀壇醫院臨(lin) 床營養(yang) 科主任醫師石漢平表示,特醫食品既不屬於(yu) 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由於(yu) 其用於(yu) 補充患者群體(ti) 營養(yang) 的“特殊身份”,所以我國特醫食品的管理尤為(wei) 嚴(yan) 格,一方麵需要像藥品一樣進行臨(lin) 床試驗,另一方麵又不能同藥物一樣在醫院獲得正常銷售資格,這導致患者的購買(mai) 困難。

  同時,我國特醫食品的實際需求巨大,正常生理狀況下具有特殊營養(yang) 需求的人群,如備孕人群、孕產(chan) 婦、老年人;病理狀況下具有特殊營養(yang) 需求的人群,如糖尿病、腎髒病、肝病、胃腸道疾病、腫瘤、呼吸係統疾病及其他重症患者,以及各種膳食相關(guan) 慢性病患者和手術、骨折損傷(shang) 人群等,都是特醫食品的受眾(zhong) 群體(ti) 。

  “以腫瘤患者為(wei) 例,研究發現,我國58%的腫瘤患者存在中度、重度營養(yang) 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沒有得到營養(yang) 支持,在得到營養(yang) 支持的29%的患者中,又有59%的患者營養(yang) 補充不合理,他們(men) 是亟需特醫食品的人群。”石漢平說,這類患者的經濟負擔本就沉重,如果再自費購買(mai) 價(jia) 格較貴的特醫食品,無異於(yu) “雪上加霜”。

  目前,國家醫保局基本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包括藥品、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費用,特醫食品尚未被包括在內(nei) 。石漢平建議,如果特醫食品能在未來進入醫院藥房銷售、進入國家基本用藥目錄、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隻有這樣,質量放心、價(jia) 格親(qin) 民的特醫食品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小貼士:如何選購特醫食品?

  石漢平介紹,特醫食品相對普遍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消費者不宜自行購買(mai) ,應該先在醫生或臨(lin) 床營養(yang) 師的指導下,通過藥店等正規渠道購買(mai) 。其次,在選購特醫食品時,產(chan) 品標簽上標注的產(chan) 品名稱應為(wei) 產(chan) 品注冊(ce) 批準的名稱,如“特殊醫學用途全營養(yang) 配方食品(粉)”等字樣,消費者也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詢平台”上,輸入特醫食品的產(chan) 品、廠家名稱以及注冊(ce) 信息,查詢該產(chan) 品是否獲得國家批準。

  石漢平提醒,保健品一般標有“藍帽子”標識,而特醫食品並沒有。2022年12月,《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識指南》正式實施,要求特醫食品外包裝必須標注“小藍花”專(zhuan) 屬標識,可供消費者參考。

  “消費者也要注意外包裝上標注的類別和適用人群,以免誤購不符合需求的產(chan) 品。此外,也應嚴(yan) 格參照醫生或者臨(lin) 床營養(yang) 師的食用建議,如果食用特醫食品後出現不適症狀,或未達到預期效果,應及時向醫生或者臨(lin) 床營養(yang) 師谘詢。”石漢平說。(實習(xi) 記者 柴嶸)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