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別開生麵的宋史力作——《宋型國家曆史的演進》簡評
【圖書(shu) 評介】
作者:王姣 錢申
中國宋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李華瑞編著《宋型國家曆史的演進》一書(shu) 近期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全書(shu) 除緒論、結語外,共分十五個(ge) 章節,涉及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等多個(ge) 維度,並兼談宗教信仰和婦女問題,是一部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宋代通史著作。與(yu) 以往宋史學者所編著的書(shu) 籍多偏重於(yu) 對事件、製度、人物等方麵的知識性介紹不同,本書(shu) 在歸納總結作者多年來從(cong) 事宋史教學和研究心得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國內(nei) 外宋史研究成果,不僅(jin) 視野廣闊,並兼具通俗性和學術性,體(ti) 現出深厚的史學功底。
近年來李華瑞致力於(yu) 對“宋型國家”的研究,201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探尋宋型國家的曆史》論文集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宋型國家曆史的演進》則圍繞這一主題對宋代曆史的發展演變進行了係統論述。在緒論中,作者從(cong) 縱向論述了秦漢至晚清中國曆史中宋代有別於(yu) 其他朝代的特點,大致可概括為(wei) :其一,從(cong) 立國形勢上看,宋代自始至終是一個(ge) 不與(yu) 遊牧、漁獵民族一爭(zheng) 雄長的時代。這種“積弱”局麵除與(yu) 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強大有關(guan) 外,在很大程度上與(yu) 唐五代以來形成的華夷觀念及儒佛道三家合流有很大關(guan) 係。其二,受募兵、養(yang) 兵政策影響,宋政府實施以功利主義(yi) 為(wei) 主導的財政經濟政策,刺激了商業(ye) 貿易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其三,宋朝采取“崇文抑武”政策,重視科舉(ju) 取士,文官地位獲得極大提高,士大夫集團對於(yu) 宋代政治變革作用巨大。
“宋型國家”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針對21世紀以來引發關(guan) 注的“唐宋變革論”。20世紀初,日本學者內(nei) 藤湖南提出“宋代近世說”的觀點,以西方分期方法來劃分中國曆史,並將宋代視為(wei) 中國近世的開端。後經其弟子宮崎市定等人的展開論證,在國際唐宋史研究領域產(chan) 生巨大影響。這一理論在世紀之交成為(wei) 國內(nei) 唐宋史研究的熱點話題。然而,不少學者“多是從(cong) 各自所需的角度截取唐宋變革論已有的一些結論性觀點,納入自己熟悉的理解體(ti) 係,或者貼上‘唐宋變革’的標簽,而不是從(cong) 範式的角度通盤審視和觀察長時段曆史發展過程中唐宋時期究竟發生了何種性質的社會(hui) 變革”。有鑒於(yu) 此,李華瑞從(cong) 範式來源、政治背景、中西曆史比較、國際宋史學界對唐宋史分期認識的變化、國內(nei) 唐宋史研究的實踐等方麵對“唐宋變革論”進行全方位的探討,認為(wei) 這一理論並不符合中國曆史的實際,我們(men) 的唐宋史研究應該建立自己的理論範式。而“宋型國家”概念的提出正是他從(cong) 宋代的曆史實際出發進行研究的心得體(ti) 會(hui) 。
除了理論範式的闡發,本書(shu) 多處呈現了作者近年來的主要學術觀點。一是書(shu) 中對宋代文化的論述並非隻是對代表性學術思想的簡單排列,而是將其與(yu) 政治變革與(yu) 社會(hui) 變化密切結合。唐中葉以來社會(hui) 經濟關(guan) 係的變革加快了門閥士族的衰落和新興(xing) 地主階級的興(xing) 起,而新興(xing) 的士大夫階層恰好是社會(hui) 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與(yu) 此同時經濟關(guan) 係的變動對文化思想領域也產(chan) 生重要影響,漢學不再適應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疑古惑經的思潮日益盛行,到北宋中期逐漸發展出注重實際、強調經世致用的義(yi) 理之學,亦即宋學。隨著儒學複興(xing) 運動的高漲以及南方士大夫在政治上的崛起,不但從(cong) 政治上嚐試對社會(hui) 進行革新,在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領域也帶來了變革。作者注意到宋代文化的發展與(yu) 政治革新運動有密切關(guan) 係,慶曆新政之後蘇蜀學派、荊公學派、洛學、關(guan) 學已經初步形成,英宗濮議之爭(zheng) 中台諫與(yu) 執政大臣關(guan) 於(yu) 如何定英宗生父名分的爭(zheng) 論,本質上是雙方對經書(shu) 的不同詮釋造成的政見對立。到王安石變法時期這一特征尤其明顯,學術論爭(zheng) 與(yu) 政治鬥爭(zheng) 相糾結,一方麵導致了北宋中後期激烈的朋黨(dang) 之爭(zheng) ;另一方麵各學派思想也在此過程中得以發揚光大。他還關(guan) 注到南宋時南方文化、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yu) 北方移民的南遷有關(guan) ,中原文化的加入促成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從(cong) ‘江南之江南’的地域性概念,而成為(wei) ‘全國之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性概念……因而南宋文學中這一重心南移現象,具有預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總體(ti) 走向的意義(yi) ”。以上見解對客觀全麵地認識宋型文化的特質及其對後世中華文化的塑造具有指導意義(yi) 。
二是作者多年來潛心研究王安石及其變法,出版了大量論著,對學界也有重大影響,他“從(cong) 北宋士大夫的崛起來探討王安石變法的興(xing) 起”,將變法富國強兵的目標與(yu) 社會(hui) 變革運動相結合,考察王安石變法的動機和目的。“王安石變法實際上是一場士大夫們(men) 欲實踐其回到三代政治理想的社會(hui) 變革運動,其中代表宋朝經濟新走向的南方士大夫起了很關(guan) 鍵的作用”,並“從(cong) 掀起這場變法運動的主體(ti) 士大夫們(men) 所懷抱的理想與(yu) 社會(hui) 政治現實的矛盾去考察”這次變法被否定的原因。其一,學術政治化,政治學術化,使得宋代士大夫階層由組合走向分化以至分裂。其二,王安石對傳(chuan) 統儒家的經濟教條“義(yi) 主利從(cong) ”論較公開的背離。其三,士大夫欲實現其理想必須得到皇權的支持,必須與(yu) 皇權的政治需求相吻合,也極易淪為(wei) 皇權的附庸。除王安石以外,朱熹也是本書(shu) 重點關(guan) 注的對象。作者認為(wei) 王安石和朱熹改造社會(hui) 的實踐分別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群體(ti) 欲法先王重建社會(hui) 秩序的兩(liang) 種途徑,皆體(ti) 現了宋代士大夫對現實社會(hui) 的關(guan) 懷,隻是二者在釋經方法上的區別導致了施政理念上的分途。
此外,李華瑞長期從(cong) 事宋代經濟史的研究,反映到《宋型國家曆史的演進》一書(shu) 中,有關(guan) 宋代經濟方麵的論述多達四個(ge) 章節的篇幅。宋代是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高峰期,書(shu) 中對宋代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商業(ye) 貿易、城市、貨幣、資本以及宋朝國家財政與(yu) 民生等方麵皆有詳細論述,尤其是認為(wei) 宋代財政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宋朝國家運用超經濟強製手段和市場機製擴大征收帶來的,這也是宋朝經濟發展區別於(yu) 其他朝代的獨特之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