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種子承載大夢想
【一線講述】
小種子承載大夢想
講述人: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首席專(zhuan) 家 謝輝
我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工作已經40多年了,可以說見證了中國農(nong) 業(ye) 從(cong) 弱到強的發展曆程。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工作,促進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躬耕黑土地,推動糧食高產(chan) 優(you) 質,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好糧”,成為(wei) 我的新願景。
20世紀90年代,為(wei) 從(cong) 有限土地上生出更多效益,我積極探索適合大連的地膜覆蓋旱種技術和兩(liang) 茬生產(chan) 技術,都收到較好增產(chan) 增收效果。在遼寧省率先推廣中國農(nong) 科院“中糯1號”鮮食玉米,在當時達到了“玉米論穗賣”的效果。
1999年,中國農(nong) 科院作物所組建高蛋白和高油大豆新品種選育與(yu) 應用聯合攻關(guan) 組,我對高油大豆“中作983”兩(liang) 個(ge) 原種提質保純,推出大豆“中黃13號”和“中黃35號”參加育種繁種和推廣,“中黃13號”已連續5年在全國種植麵積第一。
“吃飽後自然要吃得好,培育高產(chan) 優(you) 質品種,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好糧”是我一生追求的事業(ye) 。2005年起,我開始和大連的同事們(men) 一起探索太空育種,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獲得地球上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優(you) 化高產(chan) 。
大連特種糧研究所(航天育種基地)分別進行了5次太空種子搭載,共搭載品種22個(ge) 。現已選育出經遼寧省審定的航天功能性水稻新品種3個(ge) 、千年古蓮新品種2個(ge) 、觀賞植物新品種16個(ge) 、水稻新品係77個(ge) 。以2021年遼寧省審定的軟米稻“連粳4號”為(wei) 例,與(yu) “金禾1號”相比,糖低35%、鈣高90%、硒高45.8%,推廣麵積達30萬(wan) 畝(mu) ,比種普通水稻平均畝(mu) 增收600元。
為(wei) 了適應都市型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我用10年時間在特種糧食的“五彩”上下功夫。經過艱苦引選,紅、黑、白、紫、綠,五彩色的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已經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軟米稻“連粳3號”“連粳4號”填補遼寧沒有軟米稻的空白。為(wei) 了帶動農(nong) 民增收,普蘭(lan) 店航天育種基地以訂單式農(nong) 業(ye) 的形式,帶動周邊農(nong) 戶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我們(men) 選育出的新品種為(wei) 農(nong) 民增收增效近百億(yi) 元。
如今,大連的特種糧研究所每年引進和選育的國內(nei) 外特種水稻、地瓜、花生、穀子、玉米、蔬菜新品種試驗展示280多個(ge) ,應用新技術9項,繁育原種18個(ge) ,承擔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Fe輻照作物試驗、遼寧省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適應性試驗,遼寧省降解膜應用試驗等科技項目7項。研究所有特種菜觀光長廊1018米、水稻主題公園180畝(mu) ,年接到考察、調研、學生實習(xi) 、觀光客近萬(wan) 人次,已經成為(wei) 科研的舞台、品種的擂台、科普的平台、觀光的景台,為(wei) 國家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貢獻一份農(nong) 業(ye) 科技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吳琳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