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昔日冷門絕學,如今“潮範兒”十足

發布時間:2023-04-24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邢妍妍 柴如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崔琦瑤

  在4月20日“國際中文日”這天,視頻博主李瑩拋出一個(ge) 問題:“我們(men) 的文字為(wei) 什麽(me) 叫漢字,不叫唐字、宋字呢?”視頻中,她從(cong) 甲骨文中的“文”字切入,介紹“漢字”一詞的由來。此前不久,李瑩發布的視頻“一個(ge) 甲骨文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的獨白”走紅網絡。她說:“你絕對想不到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冷門程度有多離譜。”可令人意外的是,冷門的甲骨文卻受到很多人的熱烈追捧。

  甲骨文的魅力,源自它是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冷門絕學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不應隻停留在專(zhuan) 業(ye) 化、學術化,一個(ge) 學科隻有走出實驗室、走出博物館,不斷走向大眾(zhong) 、走向普及,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眼下,一批愛好傳(chuan) 統文化、擅長新興(xing) 科技的年輕人,正在讓這些古老的文字穿越時空,呼喚著人們(men) 對璀璨文明的向往。他們(men) ,傳(chuan) 承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述說著藏在文字背後的悠悠曆史。

   1.“一個(ge) 人帶火一個(ge) 專(zhuan) 業(ye) ”

  “古人在草叢(cong) 裏看日落,順便造了個(ge) 字。”“甲骨文中有一個(ge) 字,最簡單卻又最複雜。”“你的姓傳(chuan) 承了多少年?”年輕的麵龐,幽默的話風,與(yu) 古老而神秘的甲骨文形成了鮮明反差。

  “甲骨文方向畢業(ye) ”,這是李瑩在自己主頁寫(xie) 下的第一行標簽。今年2月發布第一個(ge) 視頻時,她自己也沒想到會(hui) “火”。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20個(ge) 作品收獲了超千萬(wan) 的播放量。不少網友留言稱希望她能堅持下去,“為(wei) 往聖繼絕學”。

  2021年,95後女孩李瑩碩士畢業(ye) 於(yu) 浙江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zhuan) 業(ye) ,研究方向是甲骨文。求學之初,李瑩也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對晦澀難懂的甲骨文望而生畏——“比我想的難很多,釋讀的過程比較複雜,需要有很長的時間積累。”

  在導師陳年福教授的指導下,李瑩艱難地啃下了甲骨文的經典著作,從(cong) 看似枯燥晦澀的古文字中,挖掘和感受甲骨文的奧秘。

  畢業(ye) 後,如何讓更多人領略甲骨文的魅力,李瑩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堅持。她給每期視頻定下基調,不僅(jin) 內(nei) 容要紮實精準,講解還要通俗有趣。“每個(ge) 漢字之所以成為(wei) 現在我們(men) 看到的樣子,背後都有一段屬於(yu) 它自己的生命軌跡。”對李瑩來說,研究甲骨文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能將視頻科普作為(wei) 一座橋梁,將自己熱愛敬畏的知識傳(chuan) 遞給更多人,“內(nei) 心充實了,因為(wei) 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yi) 的事情”。

  陳年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於(yu) 其他學科,甲骨文專(zhuan) 業(ye) 的研究者數量較少。由於(yu) 專(zhuan) 業(ye) 學者的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很重,麵向大眾(zhong) 做科普的精力微乎其微。像李瑩這樣既有專(zhuan) 業(ye) 背景,又熱愛古文字的學生們(men) 做視頻科普,其實是彌補了這一欠缺。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雷黎明認為(wei) ,在甲骨文科普短視頻走紅看似偶然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必然。“當下,對甲骨文等古文字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已成了國家、社會(hui) 、民眾(zhong) 的普遍意識和共同理念。但很多時候,傳(chuan) 播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途徑仍然以傳(chuan) 統書(shu) 籍、報刊和專(zhuan) 業(ye) 性數據庫平台為(wei) 主,不僅(jin) 價(jia) 格昂貴,推廣普及效果也大打折扣。”雷黎明認為(wei) ,李瑩用個(ge) 人的興(xing) 趣點燃了廣大民眾(zhong) 的興(xing) 趣,同時巧妙利用年輕人願意接受的方式寓教於(yu) 樂(le) 、寓學於(yu) 樂(le) ,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推廣模式。

   2.透視東(dong) 方美學基因

  一個(ge) 人手持兩(liang) 支牛尾狀的道具,扭動著曼妙的身姿轉圈搖擺,便是“舞”字;戴上羊角狀的頭飾,轉而走起自信的“貓步”,便是“美”字;兩(liang) 手拎上大包邁起得意喜悅的步伐,就成了“爽”字……近來,博主“博物漢字”用甲骨文字形配以可愛的動效製作而成的一組表情包,讓不少網友感慨“原來甲骨文如此形象好玩”。

  “我們(men) 嚐試用一種更有趣的方式解構甲骨文。”表情包創意策劃人喵喵說,“甲骨文的造字很妙,而動圖和表情包恰好能用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將這種妙直觀呈現在受眾(zhong) 麵前。”

  “博物漢字”的團隊成員都是愛好國風文化的90後,在他們(men) 看來,甲骨文不應成為(wei) 被束之高閣的文化符號,它的趣味應該被更多的人感受到。“我們(men) 希望通過表情包讓甲骨文輕鬆走進大家的生活日常,盡可能消弭甲骨文與(yu) 人們(men) 的距離感。”他們(men) 說。

  “甲骨文表情包出現在民眾(zhong) 平常的文化生活需求中,說明人們(men) 對漢字尤其是古文字的熱愛在與(yu) 日俱增。”雷黎明認為(wei) ,將曆史文化元素融入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有助於(yu) 更好地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傳(chuan) 播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博物漢字”推出的甲骨文版《西遊記》視頻,將古老漢字與(yu) 新潮科技碰撞的奇妙化學反應推向了高潮。團隊用甲骨文複刻出了《西遊記》主題曲視頻中的主要人物和背景。喵喵說:“甲骨文裏的字形元素非常豐(feng) 富,想要表達一個(ge) 畫麵總能找到合適的字。”甲骨文中的“猴”從(cong) “石頭”裏蹦出來,翻起筋鬥“雲(yun) ”,不少網友讚歎不已。

  “博物漢字”運營負責人表示,甲骨文的書(shu) 寫(xie) 透視出我們(men) 獨有的東(dong) 方美學基因,“在簡潔的筆畫之間,我們(men) 可以清晰地看到漢字結構美感的起源,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以及對詩意的追求。”該如何將這些古老文字的魅力呈現給受眾(zhong) ,是團隊一直在尋覓的方向,除了趣味生活的動圖表情包,基於(yu) 甲骨文主題的大展也將在今年的暑期與(yu) 大家見麵。

  在視頻《十個(ge) 甲骨文演繹人的一生》中,團隊用“人”“孕”“育”“乳”“老”等十個(ge) 甲骨文的字形生動演繹出人一生中身體(ti) 的變化。“古人造字的規律性很強,同一種類型的字會(hui) 複用很多元素。”喵喵告訴記者,在“人”的基礎上,畫上隆起的腹部和成型的胎兒(er) ,即為(wei) “孕”,而將頭朝下的胎兒(er) 生出,就成了“育”……生動形象的動態畫麵展現著漢字起源最初的模樣,許多網友感歎“看哭了”,“仿佛與(yu) 千百年來這片大地上來來去去的人們(men) 遙遙對望。”

  漢字的一橫一豎、一筆一畫,都蘊含著無限的魅力。“漢字自誕生之日起,即以近似方塊的平麵空間展示身姿,這為(wei) 崇尚對稱平衡之美的漢民族提供了藝術創造的用武之地,也成就了諸如書(shu) 法、詩歌、楹聯等多種標識民族精神品格的藝術形式。”雷黎明指出,“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起源古老而一直傳(chuan) 承使用至今的文字。它以形表義(yi) ,體(ti) 係完備,經過數千年社會(hui) 文化的曆史積澱和時代精神的賡續滋養(yang) ,早已成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

   3.甲骨文遇見3D打印

  兩(liang) 個(ge) 立起來的漢字,正麵看是“山水”,隨著角度旋轉,“山水”二字逐漸顯現為(wei) “浙江”。除此之外,“好客”二字會(hui) 轉變為(wei) “山東(dong) ”,“美好”二字會(hui) 轉變為(wei) “江蘇”……這些百變立體(ti) 漢字作品的創作者名叫牛楠。他將漢字與(yu) 3D打印技術結合,創作了城市地名、二十四節氣以及百家姓等漢字創意係列作品。

  今年2月,牛楠開始製作漢字演變係列作品。他坦言,“深入觀察學習(xi) 後,才發現甲骨文如此形象生動”。

  甲骨文的“車”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寫(xie) 法是車廂、車轅和車輪的組合。牛楠用3D打印技術製作了甲骨文、金文、篆書(shu) 和宋體(ti) 的“車”字,並製作了字形演變視頻。隨著“車”字旋轉,字形的曆史演變也非常直觀而生動地呈現在觀眾(zhong) 眼前。“其中一個(ge) 明顯的變化便是車輪數量從(cong) 2個(ge) 簡化為(wei) 1個(ge) 。”牛楠說。

  旋轉的立體(ti) 漢字,演繹著漢字變遷。指間旋轉的一刹那,好似流轉了千年。

  製作立體(ti) 漢字並不簡單:牛楠首先要構思並設計建模,待細節完善後進行3D打印,再基於(yu) 空間需求進行修剪打磨、固化上色,直至完成最終的拍攝剪輯工作。雖然煩瑣複雜,但牛楠樂(le) 此不疲。“3D打印可以讓任何複雜的創意文字立體(ti) 化,這種感覺很美妙。”牛楠感歎道,“這促使我不斷創作出更多有創意的設計。”

  在牛楠看來,漢字有無窮的魅力,但現在很多人習(xi) 慣了打字,常常提筆忘字。他想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人領略到漢字的文化底蘊。

  結束采訪後兩(liang) 天,牛楠發來了他製作的“光”“明”二字。甲骨文的“光”字,就像頭頂一團烈火的人在跪坐;“明”字為(wei) 日月交輝,由“日”“夕”組成。承托文字的擺台忽而旋轉,光影錯落間,甲骨文的“光”“明”二字又變成了規範漢字。

  牛楠透露,為(wei) 了更好地對兒(er) 童開展漢字啟蒙,他準備推出漢字積木,讓孩子們(men) 親(qin) 自動手完成對不同字形漢字的搭建。

  采訪中,也有不少專(zhuan) 家建議,要讓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向千家萬(wan) 戶,重要的是從(cong) 孩子入手。雷黎明指出:“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象形化程度較高,正好與(yu) 兒(er) 童形象思維能力強相照應,不妨在中小學加大古文字等相關(guan) 內(nei) 容,開設相關(guan) 趣味課程。”

  “數字時代為(wei) 古文字的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帶來巨大的曆史機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與(yu) 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工程”首席專(zhuan) 家黃德寬指出,網絡、新媒體(ti) 和各類傳(chuan) 播平台可以生動形象地傳(chuan) 播古文字知識產(chan) 品,人們(men) 也可在喜聞樂(le) 見的輕鬆氛圍中獲取更多傳(chuan) 統文化的滋養(yang) 。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