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打造中國職教新品牌

發布時間:2023-04-24 10:25: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何秀超(中央財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原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試驗區(天津)辦公室副主任)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將職業(ye) 教育列為(wei) 與(yu) 高等教育並重的教育體(ti) 係,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職業(ye) 教育的高度重視,進一步明晰了職業(ye) 教育定位,為(wei) 職業(ye) 教育的新格局新發展奠定了基礎,是做好新時期職業(ye) 教育的根本遵循。

  職業(ye) 教育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職業(ye) 教育,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ye) 教育的決(jue) 定,印發《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guan) 於(yu) 深化產(chan) 教融合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係列文件,修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教育法》,發展政策環境更加優(you) 化,教育類型定位更加明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趨於(yu) 完善,辦學路子更加寬廣,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了新的曆史跨越,進入了提質培優(you) 、增值賦能的新階段。

  也應看到,我國職業(ye) 教育仍存在職教品牌不夠鮮明、師資隊伍不強、企業(ye) 參與(yu) 不夠積極、辦學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對照《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到2025年,職業(ye) 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hui) 建設全麵推進”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

  縱觀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史,職業(ye) 教育在教育整體(ti) 水平提升、支撐國家發展方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日益多樣化,不少國家重視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ye) 教育,提升勞動者職業(ye) 技能,建立起特色鮮明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具有借鑒意義(yi) 。

  德國的職教模式,是世界公認的成功模式。其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由學校本位的職業(ye) 教育和企業(ye) 本位的“雙元製”職業(ye) 教育構成,“雙元製”深受企業(ye) 、學校、學生認可,並且有聯邦的法律作為(wei) 保障,是一個(ge) 係統嚴(yan) 密、科學規範的教育體(ti) 係。據德國政府發布的《職業(ye) 培訓報告2019》,其職業(ye) 培訓領域的初學者達到72.27萬(wan) 人,其中近七成選擇“雙元製”,“雙元製”也被稱為(wei) 德國“專(zhuan) 業(ye) 人才保障的支柱,保持和增強德國經濟競爭(zheng) 力和創新力的支柱,社會(hui) 穩定團結和諧的核心”。

  德國的職業(ye) 教育具有準入機製嚴(yan) 格、評價(jia) 體(ti) 係多元和文化有效支撐等特點。在準入機製方麵,德國職教教師準入標準《實訓教師資格條例(AEVO)》由聯邦政府製定,規定實訓教師必須提供職業(ye) 教育教學技能等證明,通過AEVO考試獲得相關(guan) 資格;同時也要求申請者具備3年企業(ye) 工作經曆。在評價(jia) 體(ti) 係方麵,德國《職業(ye) 教育法》規定手工業(ye) 協會(hui) 等行業(ye) 協會(hui) 以及由雇主、雇員、教師組成的考試委員會(hui) 是實踐性課程的評價(jia) 主體(ti) 。由於(yu) 其考試委員會(hui) 中雇主及雇員代表至少占委員總數的三分之二,因此實踐性課程評價(jia) 呈現多元化特點,其結果也以企業(ye) 評價(jia) 為(wei) 主導。在文化基礎方麵,德國有著深厚的製造業(ye) 文化,其“雙元製”職業(ye) 教育能夠大放異彩即源於(yu) 文化的滋養(yang) ,並成為(wei) 支撐其職業(ye) 教育興(xing) 盛的獨特基因。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職業(ye) 教育的未來發展,在充分傳(chuan) 承弘揚工匠文化、師徒文化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基礎上,應充分學習(xi) 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發展職業(ye) 教育的成功經驗,加強國際交流互鑒,揚長補短,打造中國職教新品牌。建議如下。

  一是提升職教品牌吸引力。走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通過強化內(nei) 涵建設,凸顯類型特色,打造職教品牌,進一步提升品牌吸引力。推動新技術融入課堂教育,促進傳(chuan) 統工藝與(yu) 高科技有機融合,加快專(zhuan) 業(ye) 升級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示範院校,培養(yang) 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大國工匠,切實提升全社會(hui) 對職教事業(ye) 的認可,營造重視職教的文化氛圍。

  二是提升教師引領力。師資隊伍建設仍是當前職業(ye) 教育發展的薄弱一環,要深化“雙師型”製度,打造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引領力。職教實踐證明,單一的知識理論型教師已不適應職業(ye) 教育當前發展要求,亟需進一步建立完善職業(ye) 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ye) 實踐製度,支持專(zhuan) 業(ye) 教師申請和評聘第二個(ge) 專(zhuan) 業(ye) 技術職務資格或相應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支持職業(ye) 院校麵向社會(hui) 聘請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zhuan) 業(ye) 課教師或實習(xi) 指導教師。

  三是提升畢業(ye) 生勝任力。職業(ye) 教育最終要麵向市場,應堅定不移走產(chan) 教融合發展道路,切實提升畢業(ye) 生在未來職場的勝任力。大膽改革職業(ye) 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方式、實習(xi) 實訓方式等,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yang) 人才等靈活培養(yang) 模式。支持師生走向生產(chan) 和社會(hui) 實踐一線,推動企業(ye) 在學校建立緊缺人才培養(yang) 基地,嚐試建立校企合一的辦學實體(ti) ,鼓勵企業(ye) 參與(yu) 學校管理,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產(chan) 教相融的職教運行機製,不斷培養(yang) 新時代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