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自主創新結碩果 “東風”升空震寰宇

發布時間:2023-04-28 10:30:00來源: 科技日報

  1960年11月5日9點02分,一聲轟鳴刺破戈壁的寧靜,我國第一枚國產(chan) 近程導彈“東(dong) 風一號”從(cong) 西北大漠導彈靶場衝(chong) 天而起。導彈飛行7分31秒後,準確命中554公裏外的目標,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cong) 這一天起,中國徹底結束了沒有導彈的曆史。“東(dong) 風一號”導彈凝結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yu) 心血,是那一時期我國科技工作者潛心科研的結晶。

  一份寫(xie) 滿了數學計算公式的設計草稿本記載了“東(dong) 風一號”導彈天線研製的科研曆程。這本設計草稿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理論與(yu) 天線技術專(zhuan) 家陳敬熊之手。在導彈天線研製過程中,陳敬熊不迷信權威,打破理論限定,找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解決(jue) 了導彈天線研製中的關(guan) 鍵問題,為(wei) 導彈成功發射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7年11月16日,由於(yu) 國防事業(ye) 發展需要,以陳敬熊所在的軍(jun) 事電子科學研究院為(wei) 基礎,聯合幾家科研單位組建的國防部五院二分院(以下簡稱二分院)正式成立。自此,陳敬熊開始在二分院從(cong) 事航天科研工作,成為(wei) 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踏上了畢生為(wei) 航天科研事業(ye) 奮鬥的征程。

  剛進院不久,陳敬熊就承擔了一項重大任務,研製“1059”導彈天線。“1059”是以蘇聯“P-2”導彈為(wei) 原型結合國內(nei) 實際仿製的第一代國產(chan) 導彈,陳敬熊研製的導彈天線是導彈的“眼睛”和“指揮棒”,沒有天線的導彈就會(hui) 失去行進的方向。但導彈天線不同於(yu) 地麵天線,它作為(wei) 導彈的組成部分之一,有著豐(feng) 富的形式和特殊的設計條件,因此研製難度很大。

  為(wei) 了盡早研製出導彈,大家勁頭十足,抓緊時間攻關(guan) 。當時,有關(guan) 國家對關(guan) 鍵技術守口如瓶,國內(nei) 也根本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大家迎難而上,決(jue) 心搞清楚導彈天線設計原理,自力更生把導彈研製出來。陳敬熊帶領團隊晝夜攻堅,經過幾次討論後,將研製重點放在了高速飛行器的天線繞射問題上。

  陳敬熊的工作是要解決(jue) 導彈天線電磁波如何傳(chuan) 播的問題。

  當時,國際上已有人提出一些相關(guan) 理論,被廣泛使用的“赫茲(zi) 勢位法”是當時應用廣泛、較為(wei) 成熟的算法,但陳敬熊發現這些理論並不能很好地解決(jue) 實際問題。當他提出創新方法時,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wei) 要打破權威,不可行也不可能。但陳敬熊對待學術問題從(cong) 不迷信權威,不唯書(shu) 、隻唯實,堅持要開闊思路、尋找出路,把外國人沒有做到的東(dong) 西搞出來。

  一次次的測量數據、科研論證,一次次的試驗失敗、艱苦求索……終於(yu) ,陳敬熊創造性地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通過簡單、直觀、不易漏項的運算,大大簡化了金屬圓錐體(ti) 、圓柱體(ti) 、拋物柱體(ti) 等設計計算公式的推導,為(wei) 導彈天線設計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解決(jue) 了導彈天線的關(guan) 鍵技術問題,讓“1059”導彈成為(wei) “有的之矢”。這一方法也成功打破了國外專(zhuan) 家關(guan) 於(yu) 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成為(wei) 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典範之一。

  1960年11月5日,在我國西北戈壁灘某試驗場,“1059”導彈隨著一聲鏗鏘有力的“發射”口令騰空升起,在天空上劃出一道美麗(li) 的弧線。飛行幾分鍾後導彈準確命中目標,發射取得成功。這枚被研製者們(men) 稱為(wei) “爭(zheng) 氣彈”的導彈,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東(dong) 風一號”。從(cong) 此,中國徹底結束了沒有導彈的曆史。

  陳敬熊用無數枯燥的圖紙、試驗、報告和方案,為(wei) “東(dong) 風一號”插上了翅膀,飛上了藍天。他首創的這種科學算法,也有效推動了“紅旗一號”導彈天線的成功研製。此後,在我國空天防禦係統研製起步時期,陳敬熊承擔了研製“101”雷達、“102”雷達、“715”雷達等任務,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其中,相控陣雷達等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

  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裏,陳敬熊積累總結了一套適合航天事業(ye) 發展的理論和經驗,悉數傳(chuan) 授給年輕的科技人員。退居二線後,他仍堅持學習(xi) 和研究,時常用自創的算法把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的數學公式重新推導一遍。陳敬熊不僅(jin) 嚴(yan) 於(yu) 律己,要求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而且還教誨學生,“我們(men) 要始終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建設科技強國,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

  陳敬熊作為(wei) 我國天線理論和製導雷達天線設計主要開拓者之一,一生都在為(wei) 國家的航天事業(ye) 不懈奮鬥,用一顆愛黨(dang) 愛國的赤子之心譜寫(xie) 了一首生命的讚歌。

  (作者:馬 麗(li)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