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教育數字化點亮西部課堂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冰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樂(le)

  “你這頑皮的小杜鵑,咕咕,請你飛向遠方……”近日,在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江洛小學的“專(zhuan) 遞課堂”上,教師陳小敏正在給兩(liang) 所學校的學生上音樂(le) 課。

  課堂上江洛小學的同學們(men) 唱一句,屏幕上趙灣小學的同學們(men) 接唱下一句。陳小敏輕觸大屏幕,歌曲《頑皮的小杜鵑》同時在屏幕兩(liang) 端的教室裏響起。兩(liang) 所學校的同學們(men) 走向教室後方,手拉手跳起舞,他們(men) 隔著大屏幕看到彼此稚拙的動作,手舞足蹈,笑聲不停。

  趙灣小學位於(yu) 徽縣江洛鎮趙灣村,共有88名學生。“上學期一年級隻來了三四個(ge) 學生,沒上幾天課都轉去了其他學校,現在學校裏隻有二到六年級開課。”趙灣小學校長談羿說,學校僅(jin) 有8名教師,有限的師資難以撐起學校的美育課程,美術、體(ti) 育等學科教學工作隻能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但他們(men) 缺乏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訓練。

  情況出現轉機是在“專(zhuan) 遞課堂”開設之後,趙灣小學的學生們(men) 在網絡支持下與(yu) 城鎮學生共享教育資源。“好幾個(ge) 孩子的爺爺奶奶跟我說,娃娃回家給他們(men) 唱歌了,娃娃們(men) 更開朗、更愛笑了。”談羿笑著說。

  江洛小學位於(yu) 江洛鎮街市村,是徽縣的一所鄉(xiang) 鎮小學,學校共有43名教師,覆蓋全科教育。針對農(nong) 村小規模教學點教師短缺、專(zhuan) 業(ye) 教師不足的困難,江洛小學用一塊屏幕建起“專(zhuan) 遞課堂”。“通過‘專(zhuan) 遞課堂’,鄉(xiang) 鎮學校的老師給幾個(ge) 教學點同步網絡授課,可以彌補偏遠學校美育教師不足的短板。”江洛小學校長劉新星說。

  近年來,徽縣依托城區學校優(you) 質教育資源,不僅(jin) 推廣實施“專(zhuan) 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教學模式,還在各學區積極推廣實施走教模式,即音樂(le) 、美術、舞蹈等緊缺學科教師區域內(nei) 統一調配,一人幫帶多人、一人執教多校,實現美育資源共享。

  “教育數字化讓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我們(men) 通過深度挖掘網絡資源,探索符合學情的利用方式,把網絡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與(yu) 傳(chuan) 統教學方式形成有效互補。”甘肅省定西市交通路中學副校長楊曉娥說。

  交通路中學英語教師梁紅霞從(cong) 事英語教學16年,她告訴記者,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教師的備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過去,英語老師主要是帶學生學習(xi) 單詞、講解課文時穿插講解語法知識,聽力訓練主要是聽磁帶。”梁紅霞說,最近幾年來,她備課比以前要花更多心思。每次備課,她都要花大量時間從(cong) 各種互聯網教學平台尋找適合學生的多媒體(ti) 資料。

  數字化資源不僅(jin) 重塑了課堂教學,也影響和改變了校園文化。為(wei) 了提升學生的全媒體(ti) 素養(yang) ,交通路中學建成校園電視台,引導學生在課餘(yu) 時間采寫(xie) 編播反映校園生活的新聞節目。

  “我們(men) 的學生很多來自農(nong) 村,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有所欠缺,自信心不足。我們(men) 希望他們(men) 在接觸媒介、參與(yu) 全媒體(ti) 傳(chuan) 播中收獲成長,變得更加陽光自信。”在楊曉娥看來,學校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優(you) 質教育資源相對緊缺,學校更應該敞開懷抱投入互聯網大潮,探索充分合理利用數字資源的路徑和方式,讓更多學子因教育數字化而受益。

  不隻是隴南和定西,甘肅省各地都在大力推進中小學教育數字化建設與(yu) 應用。據統計,2014年至2022年,依托“全麵改薄”“能力提升”等項目,甘肅省統籌項目資金34.29億(yi) 元,為(wei) 11255所義(yi) 務教育學校配備各類信息化設施設備35.98萬(wan) 台,在貧困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建設“班班通”教室8.72萬(wan) 個(ge) ,甘肅省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100%。

  “教育數字化有利於(yu) 解決(jue) 甘肅省優(you) 質教育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問題,促進教育公平。”甘肅省委教育工委書(shu) 記,甘肅省教育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張國珍介紹。近年來,甘肅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已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教育數字化特色發展之路。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