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驛過一驛 驛騎如星流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7:00來源: 解放日報

  吳興(xing) 人

  古代最早的快遞小哥,在夏商時期叫“捎帶”。看樣子,當時還沒有成為(wei) 一個(ge) 專(zhuan) 門的行當。周朝官職中設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行夫”,其職責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

  春秋時期,戰火紛飛。“馬傳(chuan) ”是當時最快的傳(chuan) 送方式。近距離的,用“單騎”直達;長距離的,就用“接力”方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十裏設一亭。這個(ge) “亭”,不是主要用來避雨,也不是郵局,而是一個(ge) 政府管理機關(guan) 。除了管理當地治安,還負責傳(chuan) 遞信息、運送貨物。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當過泗水亭長。

  到了隋唐,快遞業(ye) 更發達了。隨著大運河的開鑿,水上快遞得到了發展。唐玄宗時期,全國大約有1600個(ge) 驛站。其中,水驛260個(ge) ,陸驛1297個(ge) ,水陸相兼驛86個(ge) ;從(cong) 事驛傳(chuan) 的工作人員有2萬(wan) 多人。

  “驛夫”是唐代快遞小哥的代稱。邊塞詩人岑參寫(xie) 過一首詩,題目叫《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用優(you) 美的語言讚美了“驛夫”: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

  唐明皇的“特快專(zhuan) 遞”,是用快馬“閃送”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速度堪比空運,楊貴妃焉能不笑?

  宋代商業(ye) 繁榮,餐飲業(ye) 發達。史載:“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隻於(yu) 市店旋買(mai) 飲食,不置家蔬。”宋代不少人家喜歡下館子或叫外賣,且很多城市皆可隨時叫外賣。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等史料筆記所寫(xie) “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即是證明。

  《清明上河圖》儲(chu) 存了很多宋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信息和商業(ye) 信息。作者張擇端在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後,逃至南宋都城臨(lin) 安靠賣畫度日,後被召入宮中。他憑著自己對汴梁繁華市景的回憶,畫出了這幅精妙絕倫(lun) 的國寶級名畫。

  畫中共800多個(ge) 人物,每個(ge) 人物隻有那麽(me) 一點大小,卻看上去個(ge) 個(ge) 精氣十足。大部分人在做買(mai) 賣,有賣雨具的,有賣花的,有賣雜貨的,有賣金銀首飾、古玩字畫的,還有擺攤算命的、蓋房子的,街頭藝人表演的和看野台戲的,等等。

  畫中還隱藏著幾個(ge) 有趣的細節:

  一家腳店前,有個(ge) 店小二,正端著兩(liang) 隻碗,出門去送外賣。送的地方可能是近處,他端了碗就走,步履匆匆,路也不及細看。

  另一個(ge) 鏡頭裏,送外賣的夥(huo) 計頭上頂著一個(ge) 大盤,上麵疊著兩(liang) 三盒食品,像在練雜技節目,另一隻手還拿了一個(ge) 可以開合的支架。他可能是送較遠的外賣,頭頂上有幾個(ge) 食盒,生恐打翻,所以不敢走得太快。

  這兩(liang) 個(ge) 人就是典型的宋代外賣小哥。彼時的外賣小哥,又被稱為(wei) “閑漢”。《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有百姓入酒肆,見子弟少年輩飲酒,近前小心供過,使令買(mai) 物,取送錢物之類,謂之“閑漢”。

  可以推測,當時的外賣小哥並非專(zhuan) 職人員,飯店生意忙了,夥(huo) 計跑不開,找幾個(ge) “閑漢”來頂差。他們(men) “慢吞吞地送菜”,與(yu) 今天快遞小哥的速度相比,可謂一個(ge) 天上、一個(ge) 地下。

  宋代的快遞急腳遞,是在步遞和馬遞基礎上創立的,最早記載出現於(yu) 宋真宗景德二年,要求日行400裏。

  到了清代,馬遞的速度再次被刷新,一晝夜可行600裏甚至800裏。鹹豐(feng) 和同治時期,由於(yu) 戰火不斷和軍(jun) 情緊急,出現了“紅旗捷報”的加急快遞。沿途驛站準備好馬匹,上一站人員剛到,水也不喝一口,立刻飛身跳上另一匹馬,一分鍾也不敢耽誤,直奔下一站。這就是清代的“特快專(zhuan) 遞”——八百裏加急。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