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護航“良田糧用”“糧田良用”
【光明時評】
作者:張玲玲(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是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鞏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的重要舉(ju) 措。今年一季度,各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等重點項目建設,20個(ge) 地區啟動開展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試點。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今年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超1900萬(wan) 畝(mu)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提升的指導意見》明確,2023—2030年,全國年均改造提升3500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將有效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有利於(yu) 提高農(nong) 業(ye) 裝備水平、耕地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chan) 出效率,促進農(nong) 民增收。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能穩定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事關(guan) 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計,必須堅持高質量、嚴(yan) 要求的建設標準。我國地域遼闊,各省市的土地存在很大差異性,這意味著在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時,要遵循科學建設原則,加強技術支持,注重質量控製,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土地采取不同的建設策略。應因地製宜、科學規劃,綜合考慮土壤、水利、氣象等因素,確定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種植結構、田間管理模式等。
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可充分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如信息化技術、精準農(nong) 業(ye) 技術、智能化農(nong) 業(ye) 設備等,發展智慧型農(nong) 業(ye) ,提高農(nong) 田的產(chan) 量和效益。遵照高標準農(nong) 田的國家標準,逐一落實田塊平整歸並、灌排設施建設,在土壤改良、農(nong) 田建設、田間管理等各個(ge) 環節嚴(yan) 把質量關(guan) ,確保農(nong) 田達到高質量標準,協調好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chan) 出率,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水平,真正發揮其促農(nong) 增收作用。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製,確保管護工作落實落細落好十分重要。不斷建立健全“規劃布局—建設維護—考核監督—修正完善”的長效機製,加強對農(nong) 田的巡查和監管,及時發現和解決(jue) 問題,確保高標準農(nong) 田的順利建設。各地可建立縣、鄉(xiang) 、村三級田長製責任體(ti) 係,引入技術監督力量,定期開展“回頭看”實地查看設施完好程度及管護情況。比如,浙江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田長巡查、鐵塔探頭、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四位一體(ti) 的耕地信息化監管鏈條,或值得借鑒。此外,還可建立信息公開製度,及時向社會(hui) 公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的相關(guan) 信息,以便於(yu) 外部監督,還可邀請當地農(nong) 民做農(nong) 田監督員,便於(yu) 及時督促糾錯。
一些地區在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中存在“數字造田”等亂(luan) 象,對此需要加大懲處力度,以增強震懾效應。應建立健全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管理製度和規範,明確權責,規範建設程序和流程,對弄虛作假行為(wei) 嚴(yan) 肅查處,依法追究責任。對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鏈條上每一個(ge) 環節的主體(ti) ,如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等,也都應納入監管,促進高標準農(nong) 田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確保“良田糧用”“糧田良用”。如此,方能真正築牢糧食安全底線,讓我們(men) 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