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製度建設,促進公民道德信仰養成
作者:徐梓彥(南京財經大學)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hui) 係統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章製度。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努力為(wei) 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以製度的力量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公民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ang) 不斷提高,道德領域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yan) 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ang) 。如何在深刻理解公民道德信仰生成內(nei) 在機理的基礎上,借助外在的製度保障和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是促進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的重要課題。
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nei) 容。促進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必須健全製度建設,深化體(ti) 製機製保證。加強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的體(ti) 製機製建設,就是要通過合理的製度設計,為(wei) 公民道德行為(wei) 習(xi) 慣的養(yang) 成製定具有剛性約束力和常態化保證的製度體(ti) 係。在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探索與(yu) 建設中,公民道德信仰生成的體(ti) 製機製已逐漸成熟並相對完善化,已能夠為(wei) 公民道德信仰的養(yang) 成提供製度保障,這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重大成績的根本原因。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製度不確保,道德難建設。以製度建構推進公民道德信仰建設,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麵。要建機製、明責任,堅持把製度建設作為(wei) 公民道德建設的一項長期性、根本性的工作。公民道德體(ti) 係構建的核心是公民道德準則。公民道德準則是個(ge) 體(ti) 與(yu) 他人、個(ge) 人與(yu) 國家、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三層基本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客觀反映。公民道德準則對其它道德建設起引領作用。要強化製度保障,在充分繼承我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道德文化的基礎上,著力建設和完善反映我國經濟基礎、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公民道德體(ti) 係,不斷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效果。
道德獎懲機製和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製度建設是推進公民道德信仰生成的重要保障。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有其內(nei) 在規律,道德信仰的養(yang) 成過程是一個(ge) 在獎懲機製推動下而實現的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從(cong) 動態看,公民道德信仰是公民主體(ti) 對道德理想的自由追求和道德規範的自覺踐行。道德本質上是社會(hui) 利益的觀念反映,代表的是社會(hui) 整體(ti) 或階級的根本利益,對個(ge) 體(ti) 而言,它首先是以外在的義(yi) 務這一他律形式存在著,社會(hui) 通過賞善罰惡機製使個(ge) 體(ti) 深切體(ti) 驗到為(wei) 善能夠獲得應有的回報,而為(wei) 惡則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jia) 。賞是激勵,是對德行和德性的直接價(jia) 值肯定;罰是對不道德言行的直接否定。賞善的推動力和罰惡的牽引力共同作用,成為(wei) 外在社會(hui) 道德義(yi) 務得以內(nei) 化的根本動力。
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在於(yu) 探索推動社會(hui) 道德義(yi) 務內(nei) 化的機製,通過社會(hui) 賞罰的內(nei) 引外牽,讓公民深切體(ti) 驗到善與(yu) 得、惡與(yu) 失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聯性,並因此而擇善棄惡,促進外在道德義(yi) 務的內(nei) 化。要推動社會(hui) 道德獎善懲惡機製建設。這一機製是對社會(hui) 奉獻回報機製的有效補充。在麵對不正當競爭(zheng) 時,打擊懲處不當得利或違法得利,本身就是對公平競爭(zheng) 、誠實守信的直接價(jia) 值肯定。對於(yu) 公職人員權力尋租、貪汙腐敗等行為(wei) 嚴(yan) 肅懲處,也是對廉政為(wei) 民、社會(hui) 公正的直接價(jia) 值認可。
推進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的體(ti) 製機製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除了要建構直接的道德賞罰體(ti) 製機製外,還需要從(cong) 宏觀與(yu) 中觀上建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製度。尊重勞動、滿足勞動者應得的權益,既是社會(hui) 公正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的集中表現,更是培育公民道德信仰的製度基礎。如果缺乏基本的社會(hui) 公正,公民就會(hui) 對社會(hui) 產(chan) 生怨恨心理,社會(hui) 道德要求就會(hui) 被視為(wei) 是對弱者虛幻的精神安慰甚至是欺騙。
探尋道德與(yu) 人性完善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性,建構公民道德信仰養(yang) 成的內(nei) 生機製。所謂內(nei) 生機製,實際上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有利於(yu) 道德信仰生成的諸多因素。道德認知是道德信仰生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道德認知不隻是對“道德是什麽(me) ”的了解把握,也不能隻是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是對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為(wei) 什麽(me) 需要道德”“為(wei) 什麽(me) 要提倡和堅守某種道德”背後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深刻認識與(yu) 把握,是對道德於(yu) 自身安身立命價(jia) 值的堅信不移。在曆史與(yu) 現實中,很多人之所以恪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信條,雖然處境艱難卻依然堅守道德底線和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對道德及其價(jia) 值有著正確而深切的認知與(yu) 體(ti) 驗。
人所特有的道德需要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重要原因,如果主體(ti) 能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就能夠為(wei) 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內(nei) 驅力。需要乃人之本性,人的需要是在實踐基礎上產(chan) 生並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豐(feng) 富的。需要的豐(feng) 富和多樣,是人的需要與(yu) 動物的需要的根本區別。人擁有道德的屬性,獲得了社會(hui) 與(yu) 他人的道德認可,才能使人深切地體(ti) 驗到做人的尊嚴(yan) 與(yu) 幸福。人的道德化的實現是人獲得社會(hui) 性本質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標誌。道德是人之為(wei) 人的最重要的維度與(yu) 向度,是人格的結構性要素中的靈魂,是人的尊嚴(yan) 之所在。道德是人作為(wei) 人的根本。人要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人,成為(wei) 有作為(wei) 和幸福的人,不能不需要道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