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重申醫美的醫療活動屬性,讓渾水摸魚難以為繼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8:00來源: 工人日報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ye) 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就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ye) 監管工作,規範和促進醫療美容行業(ye) 發展提出一係列針對性舉(ju) 措,其中,明確規定醫療美容服務屬於(yu) 醫療活動,尤為(wei) 引人矚目。(見5月5日《北京青年報》)

  上述指導意見圍繞醫療美容服務作出了多方麵的細致規定,比如,明確規定醫療美容服務屬於(yu) 醫療活動,必須遵守衛生健康有關(guan) 行業(ye) 準入的法律法規;著重強調跨部門綜合監管,從(cong) 登記管理、資質審核、“證”“照”信息共享等多維度構建高效聯動的行業(ye) 監管體(ti) 係;優(you) 化行業(ye) 準入條件、提升市場主體(ti) 登記管理服務、強化信息公開和信用約束等。

  其實早在2002年,原衛生部印發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就明確了醫療美容屬於(yu) 醫療行為(wei) ,醫美機構須獲得《醫療機構執業(ye) 許可證》,醫美人員必須具有執業(ye) 醫師資格。然而現實是,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hui) 數據顯示,醫美非法從(cong) 業(ye) 者人數至少十萬(wan) 以上,合法醫師僅(jin) 占行業(ye) 28%。

  長期以來,醫療美容服務兼具醫療屬性和消費屬性,但其消費屬性往往被“過度開發”,以至於(yu) 很多人容易產(chan) 生錯覺,認為(wei) 醫美服務更像是生活美容式的純商業(ye) 活動。比如,醫美服務對象被普遍稱為(wei) 消費者,鮮有被稱為(wei) 患者的。進入醫美機構大門,首先見到的往往不是導醫護士,而是迎賓、導購、促銷人員。在線上,“網紅引流”、圖文“種草”等醫美營銷行為(wei) 也十分常見。簽訂醫美合同、處理醫美糾紛等,也都帶有不少商業(ye) 味道。

  與(yu) 此同時,醫療美容的醫療屬性頻遭忽視——不僅(jin) 無資質、超範圍執業(ye) 等成為(wei) 普遍現象,生活美容也經常越界提供醫療美容服務,甚至連毫無醫療資質和經驗的家政服務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後也敢往人臉上動刀子、打“醫美針”。醫美的醫療屬性變淡,“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就有了渾水摸魚的空間。

  醫美領域的常見亂(luan) 象若發生在醫院裏,簡直是不可思議。比如,醫美維權因人們(men) 沒有索要和保留好病曆、檢測單、發票等就診資料,而導致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在醫院,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wei)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填寫(xie) 並妥善保管病曆資料。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篡改、偽(wei) 造、隱匿、毀滅或者搶奪病曆資料。醫院因病曆資料不全、篡改或偽(wei) 造病曆而輸掉官司的情況十分常見。這兩(liang) 種情況形成的鮮明反差,是醫美服務醫療屬性“褪色”的一種生動寫(xie) 照。

  不難看出,醫美服務的消費屬性掩蓋了醫療屬性,是其行業(ye) 亂(luan) 象屢禁不絕的一大根源。消除醫美領域濃厚的商業(ye) 味道,讓醫美回歸醫療屬性,才能為(wei) 醫美服務正本清源。明確醫療美容服務屬於(yu) 醫療活動,為(wei) 醫美服務劃出更清晰的界線,將無資質機構和人員擋在門外,運用醫療法規和行業(ye) 技術規範等來強化監管與(yu) 約束,困擾民眾(zhong) 已久的醫美亂(luan) 象才有望逐步被清除。(羅誌華)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