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細節的層次、功能與錘煉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探尋細節的魅力與(yu) 張力】

  作者:劉大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泰山不讓抔土,河海不擇細流,宏偉(wei) 磅礴之物總由具體(ti) 質料構成,文學也是一樣,一部長篇小說總是由情節細部通過語言和修辭的技巧結構在一起,即便是短篇小說或者詩歌、戲劇、散文,也都是由具體(ti) 的人、事、物、行動的細節編織而成的。就基礎層麵而言,細節讓宏大結構、故事與(yu) 篇幅變得生動、結實、密匝、可觸可感,更主要的意義(yi) 在於(yu) ,讓平凡瑣屑的事物與(yu) 行動在作品中恰到好處地蛻去普通乏味的外殼,而具有了新鮮感,讓人產(chan) 生審美的驚奇。可以說,細節讓抽象變得具象,令空洞得到充實,在文學世界中擦亮了日常世界。

   文學細節可分為(wei) 情節細節、修辭細節和詞語細節

  文學之所以區別於(yu) 哲學、曆史或者其他人文社會(hui) 科學,就在於(yu) 它用細節來構築起一個(ge) 盡管是文字虛構、卻堅固而可信的世界。它讓文本世界充滿靈動活潑的生氣和顆粒飽滿的質感,而不至於(yu) 像一篇調查報告一樣枯燥單調。

  如果從(cong) 類型上來說,細節可以分為(wei) 不同的層麵。

  情節細節。它不僅(jin) 出現在故事的細部,更廣泛地體(ti) 現於(yu) 物品、麵貌、服飾、姿態、行為(wei) 、動作等各個(ge) 方麵,可能被用於(yu) 加強敘事力度、增添趣味,更多則用於(yu) 塑造人物。在凸顯形象與(yu) 性格之外,細節還能夠不動聲色地表達情感和價(jia) 值判斷。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在細節運用上堪稱典範。陳奐生進城賣了一天油繩,賺了三塊錢,卻因為(wei) 受涼感冒,被以前認識的縣委書(shu) 記送到招待所。作為(wei) 一個(ge) 窮苦多年的農(nong) 民,看到床上的花床單、新被子,睡覺時,“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窩裏縮成一團,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別是腳)不大幹淨,生怕弄髒了被子”。到付房費的時候,得知要五塊錢,他忍痛“去摸鈔票,然後細細數定了五元;交給大姑娘時,那外麵一張人民幣,已經半濕了,盡是汗”。待回到房間拿旅行包的時候,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想到出了五塊錢,便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心安理得地往彈簧太師椅上一坐,吃了自己帶的幹糧後,想找塊毛巾洗臉,卻沒有,“心一橫,便把提花枕巾撈起來幹擦了一陣,然後衣服也不脫,就蓋上被頭困了,這一次再也不怕弄髒了什麽(me) ”。這些看似滑稽的漫畫式細節,精準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

  修辭細節。普通的場景藉由陌生化的表現手法來獲得文學效果。路內(nei) 的《少年巴比倫(lun) 》裏麵寫(xie) 到主人公“我”第一次見到夢中情人白藍的時候,正在替師傅擺攤修自行車。白藍的自行車壞了,他替她拆開修理,但他的手藝並不好,當然也可能因為(wei) 心猿意馬,所以當他以為(wei) 自己修好的時候上車試車,車子散了,他一下摔了下去。路內(nei) 在處理這個(ge) 細節的時候寫(xie) 道:“我跳上車子,沒騎出去二十米,前輪忽然不見了,這是評書(shu) 裏的馬失前蹄式的摔法,我看見青石路麵驟然傾(qing) 斜過來,填滿了我的眼睛,然後,我的下巴就成了起落架”。這個(ge) 故作客觀冷靜而內(nei) 含諧趣的描寫(xie) ,置換了角度,以摔倒者的視角來描寫(xie) 常見的場景,是青石路麵突然向“我”衝(chong) 過來,而不是“我”俯衝(chong) 向路麵,這種極其真實也極其短暫的主觀感受,如果一筆帶過,就沒有陌生化的處理帶給人的印象深刻。

  詞語細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詞語經得起推敲是構成耐讀的藝術品而非快消品的基礎,這也是嚴(yan) 肅文學與(yu) 消費性通俗文學之間的區別之一。詩歌最能體(ti) 現出詞語細節的錘煉。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當你起航前往伊薩卡》有多種漢語翻譯,對照不同的翻譯,可以看得更清楚。我這裏列舉(ju) 三種譯文:(1)“當你航向伊薩卡島/願你的旅途悠長/充滿冒險,充滿探索”;(2)“當你啟程前往伊薩卡/那麽(me) 就祈禱那道路漫長/充滿曆險,充滿知識”;(3)“當你啟程前往伊薩卡/但願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跡,充滿發現”。詩歌的品鑒和解釋當然見仁見智,但如果從(cong) 文本的技術角度來說,應該是第三種最好。因為(wei) ,(1)中的“探索”和“冒險”意思相近,相當於(yu) 同一重意思;(3)中的“奇跡”和“發現”則是遞進的。(2)中的“曆險”與(yu) “知識”,同樣比“奇跡”和“發現”更遠離肉身經驗。另外,“道路”是直觀意象,“旅途”是抽象詞語,“道路”無論從(cong) 語感還是表意方式來說都比“旅途”好。“旅途”是特定的文案用詞,缺乏個(ge) 性,或者說是概念性詞語,可能聳動直接的情感感應,但沒有韻味。細微之處見精神,細節決(jue) 定成敗,盧延讓“吟安一個(ge) 字,撚斷數莖須”,賈島“兩(liang) 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都是從(cong) 經驗中得來的創作談。

   文學細節具有特寫(xie) 鏡頭式的效果,甚至直擊人心

  細節具有多重功能,最直觀的是認識上的,尤其在現實主義(yi) 題材與(yu) 風格的作品中,往往能夠裨補其他表述形式所難以觸及的內(nei) 容,讓曆史和社會(hui) 的內(nei) 容更加形象鮮明,就像恩格斯對巴爾紮克作品的經典評價(jia) ,從(cong) 細節中可以學習(xi) 到難以在其他學術分科中感知的具體(ti) 而微的一般知識和地方性知識。比如趙樹理和高曉聲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農(nong) 民算賬的細節,是在統計學、經濟學乃至文化史之外的知識。與(yu) 社會(hui) 學、民族學或者人類學的客觀描述不同,文學中的細節具有特寫(xie) 鏡頭式的效果,甚至能直擊人心。

  梁斌的《紅旗譜》中有一個(ge) 細節,當嚴(yan) 誌和被迫要將祖傳(chuan) 的“寶地”賣掉時,心中萬(wan) 分不舍,與(yu) 兒(er) 子最後一次去看那塊地。他“走著,走著,眼裏又流下淚來,一個(ge) 趔趄,跪在地下。張開大嘴,啃著泥土,咬嚼著,伸長了脖子咽下去”。啃食泥土看似令人驚愕,卻又自然而然,壓抑的情感極具張力,不用抒情卻讓農(nong) 民與(yu) 土地之間的親(qin) 緣關(guan) 係一目了然。所以,細節的表象層麵也許隻是增補、強化與(yu) 烘托,但內(nei) 在深層次上則是認知上的遞進。

  認知之外,文學細節最根本的功用在於(yu) 成就美學,體(ti) 現在尺幅興(xing) 波,通過細膩而克製的筆墨,準確地抵達所要表現的對象,傳(chuan) 遞作品所要表達的觀念,從(cong) 而起到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的效果。比如汪曾祺的《薛大娘》,在散文化敘述結尾,突然出現一段關(guan) 於(yu) 腳的描寫(xie) :“薛大娘不愛穿鞋襪,除了下雪天,她都是赤腳穿草鞋,十個(ge) 腳趾舒舒展展,無拘無束。她的腳總是洗得很幹淨。這是一雙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腳。”這段話看似突兀,卻正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畫龍點睛,表明她“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沒有被扭曲、被壓抑。舒舒展展,無拘無束”“是一個(ge) 徹底解放的,自由的人”。舒展幹淨的天足對應的是畸形束縛的裹足,成為(wei) 自然人性的換喻,從(cong) 而讓人物形象明朗起來,而作者的觀念也得到了意象化的呈現。

  好的細節往往來自苦心經營,自然呈現而不刻意

  細節並不是鋪排瑣碎事象,而是需要讓其與(yu) 整個(ge) 作品達成有機統一。戲劇上有個(ge) 著名的“契訶夫的槍”之說:“如果你在第一章中說有一支掛在牆上的步槍,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絕對必須開火。如果它不打算發射,就不應該掛在那裏。”也就是說,細節作為(wei) 一種裝置,應該對作品整體(ti) 作出貢獻,乃至成一條埋伏的暗線。

  陳忠實的《白鹿原》裏就有這樣一條細節暗線,那就是族長白嘉軒始終端端正正挺直腰板的姿態。在這樣一部體(ti) 量巨大的作品中,這個(ge) 細節連續出現數次,讓人不由得注意到,直到白嘉軒的腰杆被蛻變成土匪的黑娃用榆木杠子抽斷,從(cong) 此以後他就一直佝僂(lou) 著腰。那個(ge) 挺直如椽的腰杆,如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裏的子路的帽子。在衛國內(nei) 亂(luan) 的時候,子路遭到蒯聵所派之人攻擊,戰鬥中他係帽子的瓔珞被割斷。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於(yu) 是,放下劍,扶正帽子,在係帽帶的時候,被敵人砍死。死不免冠象征著一種禮儀(yi) 道統,就像白嘉軒的腰隱喻了數千年來的中國宗法和倫(lun) 理道德,固然板正端肅、大義(yi) 凜然,卻也讓人感到畏懼和壓抑,所以黑娃說自己嫌嘉軒叔的腰挺得太硬太直。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被打折的腰這個(ge) 細節就意味深長了。細節的伏筆千裏,是精心營構的結果,也達到了服務於(yu) 主題的效果,讓人難以忘懷。

  由此也可見,生活細節並不必然成為(wei) 文學細節,文學細節需要鍛造錘煉。許多看似漫不經心或涉筆成趣的細節,可能是作者加以提煉與(yu) 萃取的結果,它們(men) 來自苦心經營。當技術進入化境時,細節就會(hui) 自然而不刻意,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細節的營造離不開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觀察對象既包括物質事象,也包括人情世事。劉亮程散文《正午田野》中寫(xie) 動物的眼睛:“驢眼睛跟人眼睛差不多一般高,不會(hui) 小看人。驢首先看見的是人的上半截身子,不像狗,一眼看見的人的兩(liang) 條腿和小肚子,抬起脖子第二眼才能把人看全。雞看人更是不像樣子,至少分七八截子,一眼一眼地看上去;在腦子裏才有個(ge) 全人的影像,那過程就像我們(men) 讀一部長篇小說一樣。而且,雞沒有記性,看一眼忘一眼,雞主要看人手裏有沒有要撒給它的苞穀,它不關(guan) 心你脖子上麵長啥樣呢。”這些細枝末節未必符合生物學真實,卻符合文學的心理真實,沒有平素的大量積累很難寫(xie) 出來,這是建立在對動物興(xing) 味盎然的觀察基礎之上的想象。

  錘煉細節需要對習(xi) 焉不察的事物重新感受,再通過想象表述出來,進而賦予其強大的能量。錢鍾書(shu) 的《圍城》中寫(xie) 方鴻漸與(yu) 唐曉芙分手的時候,因為(wei) 交流的誤會(hui) 和個(ge) 性的缺陷導致事情不可挽回,方鴻漸告辭,唐曉芙盛氣已經消散,隻感到疲乏和懊惱,卻聽到傭(yong) 人說方鴻漸在路對麵的風雨中站著。她看得如飲苦水,想一分鍾後他再不走,就不顧笑話讓傭(yong) 人把他請回來。這一分鍾顯得非常漫長,然而就在她等不及,正要吩咐傭(yong) 人時,“鴻漸忽然回過臉來,狗抖毛似的抖擻身子,像把周圍的雨抖出去,開步走了”。且不說錢鍾書(shu) 對女性心理婉轉曲折的把握,“狗抖毛”的調侃式比喻,已經表明方鴻漸的浮躁、幼稚、淺薄和自我中心,即便他這次被喊回去,兩(liang) 個(ge) 人也注定走不到一起。僅(jin) 僅(jin) 一句話裏,就包含了人物的全部性格,通過一個(ge) 動作可以窺見人物過往行事的態度和方式,這便是經過鍛造後的細節的力量。

  文學中的細節提升作品質感,見出匠心獨運,體(ti) 現審美驚奇,達到計白當黑、意猶未盡的效果,讓讀者一見傾(qing) 心、興(xing) 味無窮,其韻味、趣味和意旨有著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從(cong) 獨出機杼的細節入手,然後進入複雜的情節、開闊的視野、普遍的關(guan) 切、深邃的思想與(yu) 高妙的啟示,是文學獲得自身品質與(yu) 尊嚴(yan) 的途徑。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