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潤文物 古都話新語
西城因地製宜對曆史建築進行活化利用,增加沉浸式體(ti) 驗
“活水”潤文物 古都話新語
在50.7平方公裏的北京西城,分布著不可移動文物37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44處。這些曾經的皇家園林、廟祀場所、名人故居、革命紀念建築是首都北京的文脈。
為(wei) 了讓曆史建築“活”起來,更好地融入城市功能和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之中,西城區近年來持續推進文物建築保護計劃,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專(zhuan) 家把關(guan) 、市場化運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幫助百年老建築講出新故事。
從(cong) “格格不入”到居民寵兒(er)
“幾年前,這裏還是關(guan) 著的。聽說是清末法學家的故居,沒想到現在成了午讀的好去處。”在宣武門附近上班多年的李女士說,她和同事們(men) 不止一次路過位於(yu) 金井胡同1號的沈家本故居,但並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哪怕是2018年重裝亮相後,這裏仍一度門可羅雀。
“中國司法研究會(hui) ”“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等名頭似乎成了一道無形的“門”,把觀眾(zhong) 擋在外麵。故居的講解主管孫凱瑛很著急。她特別想告訴周邊的鄰居和路過的人,進來看看,裏麵的內(nei) 容很有意思。
沈家本生平、中國法律發展、法治現代化等內(nei) 容滿滿。如何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西城區政府和故居運營方仍在思索。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故居負責人尚龍得知“鄰居”康樂(le) 裏小學有校外活動需求,便動了共建的念頭。幾番協商下來,沈家本故居迎來了第一批“紅領巾”。
“老師,這個(ge) 是不是就是四合院?都有哪四合呀?”“這個(ge) 院子怎麽(me) 比一般院子大,好幾層呢?”
在與(yu) 孩子們(men) 的互動中,孫凱瑛發現自己不由自主脫稿了。跟著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講起了曆代法學名人、清朝刑法等內(nei) 容,告別了曾經的“一本正經”。
這次活動給了幾位負責人很大啟發。跟隨孩子們(men) 的視角,沈家本故居找到了另一種“打開方式”。不久後,青少年版講解詞、多媒體(ti) 展廳、專(zhuan) 題動畫片相繼完成。隨著越來越多的“紅領巾”走進這裏,故居的知名度近兩(liang) 年逐漸擴大。
如今,與(yu) 康樂(le) 裏小學的共建已成為(wei) 慣例,枕碧樓成為(wei) 開放的閱讀空間,社區的居民也時常來這裏做做剪紙、舞舞團扇。曾經與(yu) 周邊“格格不入”的沈家本故居,化身“團寵”,迎接著四麵八方的客人。
沉浸式帶來絕佳體(ti) 驗感
當下,沉浸式體(ti) 驗是很多年輕人探展、打卡、觀劇的要求之一。相比於(yu) “看客”,他們(men) 更想當一名“參與(yu) 者”,而這,也是文化活化利用的又一有效路徑。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3月2日下午,福州新館版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再次來到福州新館。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初一年級的40餘(yu) 名師生共同觀看了演出。大家跟隨“林則徐”一家移步換景,隨劇情發展不斷在廣場、會(hui) 客廳、內(nei) 宅三個(ge) 場景中進行轉換,將觀眾(zhong) 帶回到一百多年前那個(ge) 風雲(yun) 巨變的時代。讓觀眾(zhong) 與(yu) 演員共同成為(wei) “劇中人”,一起思考,一起行動。
“大家不光能聽我們(men) 講,更能通過演出在這個(ge) 曆史空間內(nei) 聽文物自己‘講述’。”福州新館館長楊博說。
和福州新館相似,一代傳(chuan) 奇報人邵飄萍生活、戰鬥過的京報館舊址也在去年年底迎來了進一步的“蛻變”。走進這裏,除了影壁牆上“鐵肩辣手”四個(ge) 大字外,亮相不久的營業(ye) 部成了另一道“風景”。屋裏,不僅(jin) 可以了解舊址的基本情況,還可以選擇一套民國服裝,“變身”與(yu) 邵飄萍同時代的記者、學生、上班族等,換個(ge) 身份逛舊址。在二層展廳內(nei) ,30多個(ge) 各時期的照相機一一陳列,講述著那個(ge) 時代記者手中“武器”的演變。
“舊址內(nei) 的體(ti) 驗項目和展覽都和邵飄萍烈士、記者行業(ye) 、報紙發展有著緊密聯係。”舊址負責人王鑫說。
來到舊址,走進邵飄萍的世界和那個(ge) 年代,京報館舊址並沒有滿足於(yu) 此。前不久,第一批京報館“小記者”從(cong) 這裏領到“記者證”,在館內(nei) 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采訪。
王鑫說,未來,舊址將在不斷通過科技手段完善沉浸式體(ti) 驗的同時,組織“小記者”們(men) 走進更多文保單位,完成一次又一次采訪,深度體(ti) 驗傳(chuan) 奇報人的一生。
讓古建煥新匹配城市發展
告別“看攤式”守文物,關(guan) 起門來保文物,越來越多的文物正在“蝶變”。伴隨著沉浸式體(ti) 驗不斷出新,一些文物也在試著用創意產(chan) 品和創新業(ye) 態吸引年輕人,把愛打卡、追新潮的95後、00後們(men) 變成老建築的常客。
走在曾經的香廠新市區,一座極具老上海石庫門風格的建築屹立街角。“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幾個(ge) 大字懸於(yu) 牆麵上,灰白相間的外立麵幹淨有序,石庫門、老虎窗被深度還原,仿佛讓人置身於(yu) 千裏之外的上海。
步入泰安裏,滄桑拙樸的木質樓梯、五彩斑駁的玻璃窗戶給人獨特的美感。咖啡味道醇厚濃香,閱讀空間書(shu) 香四溢,曆史與(yu) 時尚在這裏遽然相遇。
細看泰安裏不大的空間,有的不隻是創意咖啡和打卡拍照點位。女性主題書(shu) 店、文創活動空間、VR互動體(ti) 驗,每一樣都秉承了百年來曆史流傳(chuan) 的“洋氣”,也貼合了當下年輕人體(ti) 驗、消費的品位。
“想要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就得讓空間立起來,人在裏麵動起來,讓文物與(yu) 古建的煥新與(yu) 城市發展的需求相匹配,成為(wei) 新型公共服務空間。”泰安裏運行負責人胡雪景說。
從(cong) 閉門保文物到開門用文物,西城區已經走出了一條可借鑒、複製的活化利用道路。隨著活化利用的方式更加多元、業(ye) 態更加清晰,這些跨越百年的老建築,還會(hui) 不斷講出新故事。(張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