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上“金扁擔”,讓飯碗端得更牢
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夯實基礎、提升產(chan) 能
冀南大地,麥浪湧起千重綠。一台無人機掠過連片麥田,霎時間水霧彌漫。在河北省臨(lin) 漳縣章裏集鎮黃辛莊村的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區,種糧大戶楊旭亮正忙著防病蟲。說起種地“神器”,他打開了話匣子:“過去背藥箱、靠人工,一天頂多幹上10多畝(mu) ;現在用無人機噴藥效率大大提高,一天作業(ye) 1000多畝(mu) 。”
如今,農(nong) 業(ye) 中的現代化元素越來越多。從(cong) 靠人力到靠機器,效率高了、成本降了、種地規模大了,楊旭亮流轉托管的1800多畝(mu) 耕地,去年收獲的夏糧加秋糧總計達2200多噸。大馬力農(nong) 機整地,動力十足;聯合收割機馳騁,顆粒歸倉(cang) ;烘幹塔開動,及時入庫……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雲(yun) ”裏轉的設施設備,成了新農(nong) 具。從(cong) 看天到看屏,從(cong) 靠手感到靠遙感,挑上“金扁擔”的農(nong) 民,種地有賺頭、生活有奔頭。
我國國情決(jue) 定了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必須走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現代化道路,農(nong) 業(ye) 的根本出路也在於(yu) 現代化。解決(jue) 14億(yi) 多人的吃飯問題,已是不小挑戰,何況消費還在不斷升級,糧食需求剛性增長。同時,人多地少、環境約束趨緊,讓連年豐(feng) 收的糧食生產(chan) ,越往前走越難。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夯實基礎、提升產(chan) 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農(nong) 業(ye) 現代化,設施是保障。端穩飯碗,要堅持藏糧於(yu) 地。楊旭亮現在種的是高標準農(nong) 田,“燒餅田”變成連片田,田埂、地界少了,耕地多“長”出不少。建設機耕道,大農(nong) 機下田更暢快;修機井和水泵,澆地更便捷。田網、路網、水網等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為(wei) 糧食豐(feng) 收提供有力支撐。作為(wei) 產(chan) 糧大縣,臨(lin) 漳堅持良田糧用,平土地、砌水渠、建灌井,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近60萬(wan) 畝(mu) 。看全國,多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機製,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今年將新建4500萬(wan) 畝(mu) 、改造提升3500萬(wan) 畝(mu) 。堅持係統謀劃、精準發力,完善田、土、水、路、林、電等要素,建好管好“飯碗田”,才能夯實大國糧倉(cang) 根基。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一粒良種,具有節水節藥、穩產(chan) 高產(chan) 、優(you) 質優(you) 品等優(you) 勢。近年來,各地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you) 勢,繁育推一體(ti) ,讓一個(ge) 個(ge) 優(you) 良品種來到田間。楊旭亮種植的莘麥818,就是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推廣的新品種,具有抗倒伏、產(chan) 量高的特性。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麵向未來,應當瞄準種子產(chan) 業(ye) 全鏈條,從(cong) 底盤技術、核心種源、商業(ye) 育種、良種推廣等環節加強攻關(guan) ,不斷提升育種能力,用中國種子產(chan) 出中國糧食、造福中國農(nong) 民。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政策釋放紅利、激發動力。近年來,從(cong) 國家到地方,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落入田間,激發了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田間算賬,農(nong) 機投入是大頭。楊旭亮所在的合作社去年購置大型拖拉機花了57萬(wan) 多元,享受補貼5.52萬(wan) 元,他感慨道,“好政策壯了膽”。農(nong) 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chan) 才有保障。接下來還要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優(you) 政策、穩預期,多措並舉(ju) 強幫扶,讓種糧農(nong) 民有更多獲得感。
農(nong) 業(ye) 強,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乘著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東(dong) 風,良田、良種、良機等現代農(nong) 業(ye) 支撐越來越有力,中國飯碗一定會(hui) 越端越牢。(王 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