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築牢底線思維 增強防災意識

發布時間:2023-05-17 09:5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五個(ge) 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防範災害風險護航高質量發展”。國家減災委員會(hui) 辦公室在日前下發的《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guan) 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做好防範化解重大災害風險、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yi) ,加強工作組織領導,加大宣傳(chuan) 力度,教育和提醒社會(hui) 各界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增強全民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和素養(yang) 。

  《“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高溫、暴雨、洪澇、幹旱等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災害風險的係統性、複雜性持續加劇。對此,專(zhuan) 家和讀者建議,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積極推進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廣泛開展宣傳(chuan) 防災減災各項活動,減少災害帶來的人身安全、經濟財產(chan) 損失,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防範應對準備,從(cong) 源頭上化解安全風險

  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網友張德誌是貴州黔西市素樸鎮大壩村沙灣五組的村民。他家種植了70餘(yu) 畝(mu) 獼猴桃,每年大概有6萬(wan) 多斤的收成。可是去年4月底,當地突降冰雹,張德誌家的獼猴桃也因此遭受很大損失。“近三年,這裏每年都會(hui) 下冰雹,隻是去年災情特別嚴(yan) 重。”張德誌說,希望有關(guan) 部門能夠跟農(nong) 民講講如何防範冰雹災害,盡量減少損失。

  氣候變化、地質活動等難以避免,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沒辦法阻止自然災害發生,但是可以根據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等,采取預防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災害影響。”張德誌說。

  廣東(dong) 湛江市讀者鄭先生表示:“我們(men) 這裏最多的是台風災害,往往造成嚴(yan) 重的財產(chan) 損失甚至人員傷(shang) 亡,要切實加強對這類自然災害的防範。”鄭先生說,每次台風過後,部分河流壩基容易被衝(chong) 毀,如不仔細檢修,來年會(hui) 造成洪澇災害。此外,有些公共設施不夠堅固,比如電線杆、廣告牌、交通指示牌等,容易被台風折斷破壞,存在安全隱患。

  有讀者建議,要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應對準備,從(cong) 源頭上防範和化解安全風險,防止災情擴大或者形成次生災害。

  讀者趙先生在來信中說,當地去年曾經遭遇一場特大暴雨襲擊,他所居住的小區西側(ce) 道路嚴(yan) 重內(nei) 澇,停放的30餘(yu) 輛小汽車被洪水浸泡,造成不小的財產(chan) 損失。“如果隻是暴雨,不會(hui) 造成這麽(me) 大的損失。”趙先生說,當地在道路北側(ce) 修建了垃圾轉運站,周圍被泥土圍擋,原來的河溝也被填埋,導致洪水下泄不暢,全部湧到道路上,“最深處甚至達到兩(liang) 輛汽車疊加的高度”。

  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是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的地方在現有應急避難場所體(ti) 係構建、選址、功能分區、標誌標牌、運行管理機製等方麵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甘肅隴南市讀者王先生反映,武都區原有體(ti) 育場及公園等公共場所,同時也作為(wei) 應急避難場所。但隨著城市不斷發展,一些公共場所變成了高層建築,原先規劃的應急避難公園也不見了蹤影。“現在高樓林立,缺乏專(zhuan) 門的避難場所,周圍能用於(yu) 應急的公園、廣場也較少,建議有關(guan) 部門加強規劃,在新老城區建設專(zhuan) 門的應急避難場所,避免可能遭遇的災害造成更大損失。”王先生建議。

  重視自然災害監測、評估、預警等各項工作

  “開展各級各類應急預案評估與(yu) 修訂,特別是強化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將高級別災害預警納入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廣泛開展以實戰為(wei) 導向的應急預案演練,做到人人講安全、個(ge) 個(ge) 會(hui) 應急。”國家減災委員會(hui) 辦公室在《通知》中針對“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處置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自然災害監測、評估與(yu) 預報警報係統、應急聯動機製、災害救援等工作,在防災減災救災行動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福建龍岩市讀者陳文英說,他居住地附近有一處水庫,目前除水文監測儀(yi) 外,沒有其他任何監測設施,也沒有災害預警係統,“主要靠庫管人工監測”。水庫下遊住著不少村民,若發生自然災害,沒有安全監測及預警設備是極大的安全隱患。“希望能加強水庫災情監測,製定相應的應急管理預案,並確保村民都能及時接收到災害預警。”陳文英說。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海嵩長期關(guan) 注長江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他認為(wei) ,應成立專(zhuan) 班帶頭協調解決(jue) 救援問題,有序開展救援活動,建立應急快速反應機製,落實防汛抗旱雙責,緊盯重點科學部署搶險救災力量,備足備齊應急裝備物資,確保發生險情災情能夠迅速處置。“防汛抗旱的本質是宏觀調控水資源餘(yu) 缺實現水資源供需動態平衡,聯防聯動是實現應急管理有序高效的重要因素。”陳海嵩說。

  近年來,社會(hui) 應急力量在危急時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部分省份先後發布實施了有關(guan) 支持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應急救援的相關(guan) 政策。河北邯鄲市讀者劉先生反映,有的地方將沒有注冊(ce) 的救援隊伍視為(wei) 非法,而注冊(ce) 了的隊伍又不受主管單位重視,缺乏資金和政策扶持,生存發展困難。“希望各地各部門盡快推出科學的規範,支持社會(hui) 救援力量發展。”劉先生說。

  陳海嵩也建議,應為(wei) 民間救援隊伍提供安全保障,整合資源提供專(zhuan) 業(ye) 培訓,動員企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提供合作機會(hui) ,擴大支持建立區域性應急響應協作機製,規範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行動的流程和標準,充分發揮社會(hui) 力量在應急救援中的輔助補充作用。

  還有讀者建議,應著重培養(yang) 應急管理人才,加大對應急管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遴選更多符合條件的高校設置應急管理專(zhuan) 業(ye) ,同時建立完善適應應急管理工作要求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高校管理機製等。建設應急管理專(zhuan) 家庫,提升應急管理專(zhuan) 業(ye) 化水平。

  在居民日常場景內(nei) 組織好防災減災宣傳(chuan) 活動

  四川自貢市貢井區讀者袁女士反映,當地去年9月發生了一次地震,有些學校未組織全部學生撤離避險。“如果發生餘(yu) 震,在教室裏的同學就可能遭遇傷(shang) 害,天災麵前,絕不能抱有僥(jiao) 幸心理。”袁女士說,學校應按計劃積極開展防震減災、消防安全等應急演練。

  不僅(jin) 是學校,還有許多讀者建議街道辦事處、社區、物業(ye) 公司等應當在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景內(nei) 組織做好防災減災宣傳(chuan) 活動。山東(dong) 淄博市讀者張蔚說,平時社區內(nei) 的防災減災宣傳(chuan) 較少,建議加強組織領導,宣傳(chuan) 發動小區居民參加活動,比如可以製作宣傳(chuan) 條幅,利用小區宣傳(chuan) 欄宣傳(chuan) 防災減災知識,製作防災減災知識手冊(ce) 等,適時開展防災減災應急演練。“社區是每個(ge) 居民的家,也是日常防範災害最重要的場所。要在全小區、全社會(hui) 加強防災減災意識,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張蔚說。

  有讀者建議,針對已經發生的災害,還應當采取及時清理、保險理賠等方式,將災害的後續影響降到最低。

  山東(dong) 平度市讀者竇先生表示,自己種植了70多畝(mu) 玉米,因為(wei) 遭受幾十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導致玉米幾乎絕產(chan) 。“雖然投保了玉米保險,但保險公司在來勘察之後卻遲遲沒有啟動賠付。一畝(mu) 地賠多少?什麽(me) 時候賠付?一直沒有人跟我們(men) 解釋溝通。”竇先生建議,加強對保險理賠的監督,確保過程透明、信息公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庹國柱表示,如今人民群眾(zhong) 對災害保險的認知已有所提高。尤其是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養(yang) 大戶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迅速,對於(yu) 保險的需求比較旺盛。而一些中小農(nong) 戶對災害保險缺乏認識和興(xing) 趣,難以承受較高的保險費,相關(guan) 需求不容易獲得釋放。除了加強宣傳(chuan) 培訓外,還需要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擴大現有財政補貼目錄中的標的,增加“以獎代補”的預算額度。(版式設計:張丹峰 記者:向子豐(feng) )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