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學生“全就業周期”服務
作者:羅鹹輝(湖南工業(ye) 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統戰部副部長)
傳(chuan) 統就業(ye) 服務指導通常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即大多集中在春、秋兩(liang) 季短暫舉(ju) 行,服務對象以應屆畢業(ye) 生群體(ti) 為(wei) 主。新形勢下,延長就業(ye) 服務周期,打造大學生“全就業(ye) 周期”服務勢在必行。高校需要將就業(ye) 指導工作戰線拉長,把過去重點關(guan) 注畢業(ye) 生去向落實,轉向關(guan) 注在校生的就業(ye) 能力培養(yang) 、職業(ye) 規劃,畢業(ye) 生中長期就業(ye) 與(yu) 發展情況等,助力高校畢業(ye) 生順利就業(ye) 。
把就業(ye) 周期服務前移。強化就業(ye) 服務不應僅(jin) 針對畢業(ye) 生,還應做到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讓優(you) 質就業(ye) 指導服務惠及更多學生。高校要把教育和就業(ye) 引導作為(wei) “三全育人”的重要內(nei) 容。在學生入學時,根據專(zhuan) 業(ye) 特點,在全校範圍內(nei) 廣泛開展就業(ye) 育人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求職心態、增強就業(ye) 信心。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yu) 實習(xi) 實踐活動、誌願者活動,培育奉獻精神、實幹精神,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xi) 中增強團隊意識、創新意識、策劃能力等軟技能。就業(ye) 服務不能“唯就業(ye) 論”,應看到就業(ye) 不僅(jin) 與(yu) 個(ge) 體(ti) 自身的能力培養(yang) 、職業(ye) 規劃、求職意願等因素存在緊密聯係,還與(yu) 外部就業(ye) 政策、產(chan) 業(ye) 發展、市場需求相互關(guan) 聯。高校要實現校企合作促就業(ye) 效用的最大化,應鼓勵合作企業(ye) 對學校人才培養(yang) 多提建議,直接把就業(ye) 指導落實到培養(yang) 方案調整和課程設置上。
把握就業(ye) 關(guan) 鍵期,做細做實就業(ye) 服務。信息不對稱是畢業(ye) 生就業(ye) 過程中的一大堵點。高校應整合媒體(ti) 資源,打造就業(ye) 信息檢索、推送一體(ti) 化服務。除了傳(chuan) 統的雙選會(hui) 、招聘宣講會(hui) 外,還要盡可能地整合公共媒體(ti) 資源,構建就業(ye) 信息數據庫。通過提高與(yu) 用人單位的精準對接,智能化匹配專(zhuan) 業(ye) 、地域等關(guan) 鍵信息,及時麵向應屆畢業(ye) 生以及離校的往屆生更新、推送求職信息,提供簡曆製作指導、職場心理塑造等服務工作。在信息推送前,各高校還需要結合本校學科構成,對信息分類整理、統計分析,根據學生不同的就業(ye) 意願推送實用性強的就業(ye) 信息,從(cong) 而提高就業(ye) 指導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滿意度。高校還要持續深入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ye) ”行動,走進工業(ye) 園區、走進企業(ye) ,並就行業(ye) 發展前景、人才需求、校企合作育人等開展深入交流,最大程度地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問題,努力為(wei) 畢業(ye) 生開拓更多優(you) 質就業(ye) 崗位。
延長就業(ye) 周期服務,關(guan) 注畢業(ye) 生的中長期就業(ye) 與(yu) 發展情況。高校對畢業(ye) 生數據的統計,不能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就業(ye) 率,還要做到及時回訪、跟蹤,建立精細化的工作台賬,對畢業(ye) 生的社會(hui) 去向、就業(ye) 條件、薪資待遇和就業(ye) 滿意程度等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更科學、可持續地指導畢業(ye) 生就業(ye) 。對於(yu) 就業(ye) 困難、慢就業(ye) 、就業(ye) 意願不高的畢業(ye) 生,可通過建立“一人一檔”“一生一策”的方式實名幫扶,分階段開展“一對一”“點對點”“不斷線”式服務,把就業(ye) 指導與(yu) 服務做到畢業(ye) 後兩(liang) 年甚至更長時間。同時,學校應積極與(yu) 合作企業(ye) 協商,為(wei) 未找到滿意工作的學生提供“過渡性”就業(ye) 崗位,讓他們(men) 提前適應並盡快融入社會(hui) ,提高實踐能力和專(zhuan) 業(ye) 技能。
就業(ye) 乃民生之大計。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高質量的就業(ye) 服務是高校義(yi) 不容辭的職責和義(yi) 務。高校要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轉變就業(ye) 服務觀念,創新服務思路,順應社會(hui) 發展趨勢,積極探尋新的突破口。當然,要解決(jue) 好大學生群體(ti) 的就業(ye) 問題,單靠學校一己之力是難以實現的,還需要各方力量的協助與(yu) 支持,破除招聘中的各類歧視行為(wei) ,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ye) 環境,特別要為(wei) 就業(ye) 困難大學生群體(ti) 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