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別讓文化素養成為影視行業的短板

發布時間:2023-05-17 09: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任孟山(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導)

  近期,演員文化素養(yang) 成為(wei) 熱門話題。部分演員連常用字都不會(hui) 讀寫(xie) ,在綜藝節目中算出小學水平的數學題,就被眾(zhong) 人奉為(wei) 學霸。凡此種種,引發媒體(ti) 關(guan) 注,遭到網友吐槽。人們(men) 呼籲:“文化素養(yang) 應成為(wei) 演員的必修課。”實際上,不隻是演員,影視行業(ye) 裏編劇、導演、服裝、化裝、道具、營銷等各個(ge) 工種從(cong) 業(ye) 人員都應好好學習(xi) ,注重文化素養(yang) 的提升,因為(wei) 這關(guan) 涉整個(ge) 行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從(cong) 業(ye) 者文化素養(yang) 問題與(yu) 木桶效應相關(guan) 。這個(ge) 理論說的是一個(ge) 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jue) 於(yu) 最短的那塊木板。對標協同勞動、集體(ti) 創作的影視生產(chan) ,就是說作品質量與(yu) 所有從(cong) 業(ye) 者的文化素養(yang) 掛鉤,不僅(jin) 演員必須水平在線,其他各工種從(cong) 業(ye) 者也不能掉隊。一個(ge) 環節存在短板,就可能使作品留下瑕疵,鬧出笑話。

  影視劇裏的穿幫現象就是木桶效應的典型表現。有的影視作品稱呼在世的人其死後才有的諡號;有的給曆史人物亂(luan) 安官職,甚至出現“禮部尚書(shu) 兼錦衣衛指揮使”等違背史實的內(nei) 容;還有的讓宋代才有的物件出現在以唐朝為(wei) 背景的故事裏,明代以後傳(chuan) 入我國的農(nong) 作物成了漢代人物的日常吃食。如果曆史知識冷門深奧,不懂或搞錯還可以原諒,那麽(me) 生活常識匱乏,誤導受眾(zhong) ,就實屬不該。比如,拿一小盤銀元寶當成紋銀千兩(liang) ,一槍打死八百裏開外的敵人,還有“父母已經在我出生前就死了”“手上的掌上明珠”等台詞,這些硬傷(shang) 真是貽笑大方。

  總結從(cong) 業(ye) 者文化素養(yang) 不高的原因,大體(ti) 有三個(ge) 。第一,行業(ye) 門檻不高,缺少起碼的考核機製。由於(yu) 工種眾(zhong) 多,涉及麵廣泛,難免失之於(yu) 寬。諸如化裝、道具入門容易,跟師傅幹幾年就成了“行家裏手”。但實際上文化水平還差得很遠,且對創作缺乏整體(ti) 認識,更談不上藝術追求。第二,很多工種尚未形成具有係統性、穩定性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現有的培訓機構又重技術培養(yang) 輕文化積累。第三,行業(ye) 文化學習(xi) 氛圍不夠濃。有的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自己從(cong) 事的工作屬於(yu) 技藝,主要靠天賦、練習(xi) 和體(ti) 驗,而非文化積澱,所以很少學習(xi) 。還有的人已成名成家,忙於(yu) 事務性活動,沒時間學習(xi) 。

  要扭轉這種現狀,不隻整個(ge) 行業(ye) 要團結起來,社會(hui) 各界都應積極參與(yu) ,一起為(wei) 轉變社會(hui) 觀念、營造學習(xi) 氛圍、創造教育環境努力。比如教育領域,應建立完善選才培養(yang) 機製,提升文化課教育考察占比。2021年啟動的藝術類專(zhuan) 業(ye) 考試招生工作改革,在現有的選拔培養(yang) 要求基礎上因地製宜、分類劃定,逐步提高藝術類專(zhuan) 業(ye) 高考文化課成績要求,已大力扭轉了“重專(zhuan) 業(ye) 輕文化”的不良傾(qing) 向,逐步阻斷了將藝考當成升學捷徑的投機做法,修正了各界“藝術生可以文化差”的錯誤理念。但教育不隻包括高中、大學階段,還有職業(ye) 教育、家庭教育、社會(hui) 教育等多方麵,教育部門應麵向各領域、各層次的影視從(cong) 業(ye) 者開展教育教學、技能培訓,構建立體(ti) 式、全方位、多領域教育矩陣,力求做到人人有技能、人人有學問。

  要在全行業(ye) 掀起學習(xi) 熱潮,除了用教育培訓“送”文化,還要在“種”文化上下功夫,即點燃從(cong) 業(ye) 者求知欲望,形成濃厚讀書(shu) 氛圍。剛過去的“世界讀書(shu) 日”,人們(men) 共享開卷之美、閱讀之樂(le) ,使中華大地書(shu) 香四溢。但我們(men) 不隻要在特殊日子倡導讀書(shu) ,還要想辦法使閱讀在全行業(ye) 流行起來。一直以來,影視行業(ye) 都有愛讀書(shu) 、善讀書(shu) 、讀好書(shu) 的傳(chuan) 統。著名導演謝晉藏書(shu) 量驚人,從(cong) 中外文學到曆史政治,幾乎涉獵各個(ge) 門類。他不僅(jin) 讀書(shu) 、藏書(shu) ,還與(yu) 作家來往密切,不少藏書(shu) 都是作者贈送的。影視化裝界泰鬥王希鍾每次到國外拍戲,都要逛當地書(shu) 店,隨時隨地讀書(shu) 充電。可見,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影視從(cong) 業(ye) 者應繼承這種重視讀書(shu) 學習(xi)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把學習(xi) 作為(wei) 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化素養(yang) 從(cong) 來不局限於(yu) 學曆,也不僅(jin) 來源於(yu) 書(shu) 本。要創作時下筆如有神,還需閱萬(wan) 種人、行萬(wan) 裏路。創作者必須走出書(shu) 齋、片場,走進祖國廣袤的大地,將創作觸角深入人生、社會(hui) 、時代的肌理,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問題。目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理念在行業(ye) 內(nei) 蔚然成風,很多從(cong) 業(ye) 者在日常創作之餘(yu) 注重采風積累。一位青年編劇說,幾萬(wan) 公裏走下來,我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創作觀都發生了改變。再麵對紛繁複雜的素材,我更明白該取舍什麽(me) ,該渲染什麽(me) ,觀眾(zhong) 想了解什麽(me) ,曆史現實在昭示什麽(me) ,時代社會(hui) 該傳(chuan) 達什麽(me) 。可見,深紮也是影視工作者文化學習(xi) 的一種方式。時代的腳步在前進,生活的麵貌隨之改變,我們(men) 需要在不斷變化中建立創作與(yu) 生活、人民的血脈聯係,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yang) 。

  總之,文化素養(yang) 是一個(ge) 大概念。它不隻包括文憑證書(shu) 證明的文化水平,還包括生活積累、人生閱曆、常識認知,有些可以通過讀書(shu) 獲得,有些需要從(cong) 生活中提煉總結。我們(men) 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營造影視行業(ye) 的學習(xi) 氛圍,提升影視人員的文化素養(yang) ,構建影視領域的文化自信,打造具有文化內(nei) 涵的影視作品。如此,影視行業(ye) 才能行穩而致遠。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