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亙古淩家灘 入夢五千年——記第二屆中國淩家灘文化論壇

發布時間:2023-05-18 09: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馬榮瑞

  5月7日至8日,第二屆中國淩家灘文化論壇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舉(ju) 辦。該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批準並指導,中國考古學會(hui) 、中國文物學會(hu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chuan) 部等共同主辦。本次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與(yu) 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濟濟一堂,為(wei) 淩家灘遺址的發掘研究以及後續保護利用建言獻策。

  淩家灘遺址是一處位於(yu)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自1987年首次發掘至今,曆經14次發掘,先後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2012年,第一屆淩家灘文化論壇在馬鞍山舉(ju) 辦。

  時隔多年,再次舉(ju) 辦的淩家灘文化論壇取得了哪些成果?對於(yu) 淩家灘考古,與(yu) 會(hui) 代表又提出了哪些建設性意見,形成了哪些學術共識?

  淩家灘有望成為(wei) 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實證

  探討、分享淩家灘最新發掘成果,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同時指導開展淩家灘文化的相關(guan) 研究,這是本屆論壇主辦方為(wei) 與(yu) 會(hui) 代表設定的兩(liang) 大議題。

  在論壇主旨演講環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淩家灘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張小雷首先介紹了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據介紹,2020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完成淩家灘遺址勘探18萬(wan) 平方米,遺址發掘3000餘(yu) 平方米。對遺址南部大型紅燒土遺跡進行揭露,以尋找與(yu) 墓地相匹配的大型建築;發掘了外壕北部缺口,了解遺址北端是否存在防禦設施。

  張小雷重點介紹了考古人員在墓地西側(ce) 發現的燎祭遺存。其中出土的一批獨特玉石器就包括淩家灘目前為(wei) 止發現的體(ti) 量最大的石鉞和玉璜。此輪發掘中,考古人員初步認定,淩家灘遺址崗地東(dong) 南角、內(nei) 壕中部的大麵積紅燒土遺跡年代為(wei) 淩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距今5500年至535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研究館員認為(wei) ,淩家灘最新考古成果,首次以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遺址核心區經過大規模人工營建;首次發現大型儀(yi) 式活動相關(guan) 遺存,深化了對聚落布局、核心區功能和社會(hui) 組織結構的認識。作為(wei) 長江中下遊地區同時期最大規模的區域性中心聚落,淩家灘在各地滿天星鬥般的燦爛發展中處於(yu) 領先地位,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扮演了關(guan) 鍵角色。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學科研究的全麵開展,淩家灘遺址有可能成為(wei) 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實證,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在本屆論壇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淩家灘遺址有著諸如墓葬區、祭祀區、大型建築區等明確的功能分區,尤其是最新考古發現的高等級大型公共建築區,以及出土大量玉石鉞的祭祀坑,與(yu) 此前發現的多達數百件隨葬品所代表的集宗教祭祀權和軍(jun) 事指揮權於(yu) 一身的權貴墓葬表明,當時的社會(hui) 已經出現嚴(yan) 重的階級分化,已經或即將跨入文明社會(hui) 門檻。淩家灘遺址與(yu) 良渚遺址之間若幹相似因素的存在表明,前者是後者的源頭之一。淩家灘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對長江下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關(guan) 鍵時期的關(guan) 鍵材料。

  關(guan) 鍵線索揭示跨區域文化交流

  在本次文化論壇上,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揭露的大型紅燒土遺跡等成為(we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關(guan) 注的焦點。圍繞這些關(guan) 鍵線索,參會(hui) 代表就淩家灘、良渚、紅山、大汶口等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互動聯係展開了熱烈探討。

  經過對紅燒土遺跡取樣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yu) 科技考古係特任副研究員吳又進發現,淩家灘大型紅燒土遺跡中的燒土樣品燒成溫度均大於(yu) 900℃,部分燒土在高溫段的保溫時間較長,推測為(wei) 窯內(nei) 控溫燒製而成,據此推斷淩家灘可能存在專(zhuan) 業(ye) 化的燒土製作作坊。吳又進還在遺址墓葬區西側(ce) 祭祀區紅燒土遺跡中發現了高嶺土這一重要礦料資源。

  作為(wei) 與(yu) 良渚、紅山並稱的“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淩家灘玉器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引起了與(yu) 會(hui) 代表的極大興(xing) 趣。本屆論壇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通過對玉器的材質、紋飾及母題等方麵進行對比研究後表示,淩家灘玉石手工業(ye) 見證了長江下遊用玉觀念和技術體(ti) 係的形成,在同時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以玉文化為(wei) 代表,淩家灘在良渚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密切關(guan) 係通過各種層次日益顯現。

  此外,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在比較了紅山文化與(yu) 淩家灘出土的玉龍、玉豬、玉石鉞等玉器造型的異同後說,紅山文化與(yu) 淩家灘文化中部分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南北兩(liang) 個(ge) 文化集團的宇宙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價(jia) 值觀的相互認同或祭祀禮儀(yi) 體(ti) 係的相近性。他呼籲加強對比研究,開展合作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究,進而真實反映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的核心作用及呈現的文明圖景。

  凝聚共識開啟淩家灘研究保護新篇章

  古事可考。如今,淩家灘的考古發掘工作讓一件件史前文物洗盡鉛華,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5月7日下午,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來到淩家灘遺址開展實地考察時發現,這裏已然成為(wei) 集考古、科普、教育、研究於(yu) 一體(ti) 的研學基地。

  自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以來,淩家灘遺址在國家與(yu) 地方主管機關(guan) 及考古科研單位的共同努力推動下,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入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國家重大課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wei) 安徽唯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考古項目……安徽省高度重視淩家灘遺址保護工作,省人大常委會(hui) 頒布實施的安徽第一個(ge) 大遺址保護地方性法規——《安徽省淩家灘遺址保護條例》,讓淩家灘遺址保護邁上法治化軌道。

  隨著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新時期對淩家灘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以及保護展示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5月8日舉(ju) 行的論壇分組討論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誌軍(jun) 研究員認為(wei)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年代”“環境”“生業(ye) ”“聚落”,四位一體(ti) ,缺一不可。未來,要探索淩家灘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的地位與(yu) 作用,建議加強淩家灘考古研究工作中對於(yu) 生業(ye) 形態的研究,特別是要探尋淩家灘文化在稻作農(nong) 業(ye) 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yu) 作用。

  “淩家灘未來的考古研究工作應當繼續按照聚落考古的理念與(yu) 指導思想,逐步將淩家灘中心聚落對於(yu) 周邊地區的控製範圍,以及淩家灘文化的輻射範圍納入今後的研究視野。同時,適當發掘遺址周邊中小型聚落,與(yu) 淩家灘文化開展比較研究。”山東(dong) 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欒豐(feng) 實建議。

  “盡管與(yu) 會(hui) 學者們(men) 研究方向不同,關(guan) 注問題有別,但已經取得一個(ge) 基本共識,那就是從(cong) 目前發現的資料看,淩家灘是一個(ge) 複雜程度頗高的社會(hui) ,在同時期的江浙地區乃至全國無出其右者。無論是從(cong) 文化傳(chuan) 統還是族群上看,淩家灘都是良渚文明的前驅。在探討長江下遊的文明化進程以及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構築多元一體(ti) 的史前中國曆史宏大敘事上,淩家灘有著無可替代的曆史地位與(yu) 學術價(jia) 值。”在本屆論壇閉幕式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做出如上總結。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