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創新與產業“互鏈” 激活高質量發展“增量”

發布時間:2023-05-23 10:4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日前,記者在上海、江蘇調研時發現,兩(liang) 地結合自身特點,以創新驅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近,上海浦東(dong) 新區發布了一批最新科研清單,發布的初衷源於(yu) 一些重點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發展需求。

  上海浦東(dong) 新區科經委科創科普處處長 魏軍(jun) 娜:企業(ye) 對相關(guan) 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多,但是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沒有得到有效轉化,創新資源沒有充分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

  上海擁有張江科學城、先進大科學設施群等基礎研究平台,集聚著一大批高能級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科研力量雄厚。如何激活沉睡的科研資源,跨越從(cong) 學術到產(chan) 業(ye) 的鴻溝?上海成立院士成果轉化中心,麵向大企業(ye) 開放大科學設施,在臨(lin) 港、張江等科創承載區建造了一大批嵌入式創新空間。

  上海浦東(dong) 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hui) 主任 李慧: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策源作用,打造從(cong)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創新鏈。

  位於(yu) 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建設了近百家專(zhuan) 業(ye) 院所,記者調研時看到,不時有企業(ye) 前來對接項目。從(cong) 事化學纖維製造業(ye) 的楊衛忠就在這裏找到了一項關(guan) 鍵技術的解決(jue) 辦法,更讓他期待的是,接下來雙方還會(hui) 聯合培養(yang) 人才,共同發力生物基材料等新領域。

  上海德福倫(lun) 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楊衛忠:創新資源融到一個(ge) 點上,一個(ge) 新興(xing) 的產(chan) 品就出現了。找到一個(ge) 點,等於(yu) 所有的麵都打開了。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譚瑞琮:產(chan) 業(ye) 缺什麽(me) ,我們(men) 就給它去布局什麽(me) ,使得我們(men) 的技術不斷地進行突破,能夠最終形成一些新的產(chan) 業(ye) 和新的賽道。

  總台央視記者 陳鈺潔:如果說上海是通過激活優(you) 質的創新資源,來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那麽(me) 與(yu) 它相鄰的江蘇蘇州則是通過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發展,積聚各種創新力量,從(cong) 而完成從(cong) 產(chan) 業(ye) 集群到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的躍升。

  今年,蘇州把“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列為(wei) 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從(cong) “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到“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字麵上增加的幾個(ge) 字,折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

  江蘇蘇州發改委副主任 徐海東(dong) :我們(men) 製造業(ye) 是比較強的,但是我們(men) 的創新能力還不足,它帶來的原生推動力不夠,所以我們(men) 就是在產(chan) 業(ye) 的基礎上來加強創新,特別是一些創新資源跟產(chan) 業(ye) 要素的有機融合。

  麵對創新力量不足的短板,蘇州正在圍繞25個(ge) 細分領域的產(chan) 業(ye) 集群,加快布局以基礎研究為(wei) 基底的創新體(ti) 係。在蘇州高新區的光子產(chan) 業(ye) 專(zhuan) 班,記者發現,這裏的工作人員來自多個(ge) 部門。經發委負責凝練企業(ye) 共性需求,科創局負責尋找創新源頭,多部門聯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技術和產(chan) 品,高效聯動的產(chan) 學研轉化機製,吸引了近百家頂尖院所前來落戶。

  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 孫逸馨:我們(men) 今年也是布局了概念驗證中心,幫助很多的團隊能夠把自己的一些概念設計轉到產(chan) 品,甚至是最終再往這個(ge) 商品去做轉化。

  今年,還會(hui) 有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落地蘇州。針對基礎研究較為(wei) 薄弱、企業(ye) 創新效率不高等瓶頸,江蘇省也啟動了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新一輪創新型領軍(jun) 企業(ye) 培育行動,全方位布局科技創新平台,打造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調研中,我們(men) 看到,上海以創新之源驅動產(chan) 業(ye) 躍升,江蘇以產(chan) 業(ye) 之基激活創新活力,兩(liang) 地特點不同,卻殊途同歸。雙鏈融合,激發內(nei) 生動力,填補了從(cong) 學術到產(chan) 業(ye) 的空白窪地,新業(ye) 態乘勢而上,科技創新“能量”正在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增量”。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