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式傳承“平湖派”琵琶藝術初見成果
中新網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應妮)“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養(yang) ”項目係列音樂(le) 會(hui) 日前在中央音樂(le) 學院落下帷幕,該音樂(le) 會(hui) 是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養(yang) 項目兩(liang) 個(ge) 階段、共計30天集中培訓的成果展示。
音樂(le) 會(hui) 以獨奏、齊奏、領奏的形式展示《滿將軍(jun) 令》《陽春古曲》《潯陽琵琶》《平沙落雁》《塞上曲》《鬱輪袍》《淮陰平楚》等平湖派代表性曲目。音樂(le) 會(hui) 陣容除了25位來自全國各大院校、院團的青年演奏骨幹外,還有5位項目培訓專(zhuan) 家曾慶蓉、王勁梅、郭少華、張鳴、任暢的參與(yu) 。85歲高齡的曾慶蓉演奏了她本人創作的琵琶曲《紅河夜景》,83歲的王勁梅演奏《塞上曲》選段,郭少華和張鳴分別演奏了《陽春古曲》《鬱輪袍》和《潯陽琵琶》等。
音樂(le) 會(hui) 第二天,“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ang) ”研討會(hui) 在京舉(ju) 行。經曆了漫長的演變,中國的琵琶演奏主要形成了平湖派、浦東(dong) 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其中“平湖派”是極具文人氣息的一個(ge) 流派,也是最早進入到音樂(le) 學院教學體(ti) 係的流派。由於(yu) 種種曆史原因,平湖派漸漸淡出了現代音樂(le) 體(ti) 係。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中央音樂(le) 學院主辦、中央音樂(le) 學院民樂(le) 係協辦的“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ang) ”項目自4月開班,對幾近失傳(chuan) 的“平湖派”開始了拯救計劃。
“音樂(le) 會(hui) 的學術性很強,是比較小眾(zhong) 的,我自己從(cong) 中學到了很多東(dong) 西,解決(jue) 了多年來一直困惑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我還向一些年輕老師學習(xi) 了很多,特別向不是專(zhuan) 業(ye) 演奏琵琶的老師學習(xi) 了很多。”中央音樂(le) 學院民樂(le) 係教授孫維熙指出,“在繼承流派的過程中不隻是繼承譜子、指法,而是繼承音樂(le) 本身的風格。特別希望年輕的老師們(men) 回到崗位後,盡可能多地教授平湖派的內(nei) 容,有數量才有質量,彈的人多了才能提煉精華。”
琵琶演奏家錢鐵民認為(wei) ,經過這次培訓,對“平湖派”琵琶藝術的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美學精神,對傳(chuan) 人的人文思想、哲學觀點、治學態度有了更全麵、更係統的認識與(yu) 提高。
該項目負責人、中央音樂(le) 學院民樂(le) 係主任兼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研究中心主任章紅豔感慨,全體(ti) 學員的集體(ti) 呈現給人很大感動,讓大家看到了真正的傳(chuan) 承。“來的時候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色彩,這個(ge) 流派或那個(ge) 流派的身影,但這次能夠集中呈現‘平湖派’特色。每個(ge) 人的練習(xi) ,都是成長和進步的過程,達到了聲音上的融合。”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ang) ”是首次針對“平湖派”琵琶藝術開展的集中化、規模化、高標準、高規格的業(ye) 務進修,也是由專(zhuan) 業(ye) 音樂(le) 院校主辦、通過人才培養(yang) 的形式進行傳(chuan) 統音樂(le) 類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的重要活動。30天的培訓中,26位培訓專(zhuan) 家先後進行了22場講座、15場工作坊,與(yu) 25位學員進行了兩(liang) 次研討和兩(liang) 場係列音樂(le) 會(hu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