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科技讓博物館有一顆現代的心

發布時間:2023-05-24 10: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張焱

  故宮文物的數字化采集與(yu) 利用又有新進展。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故宮博物院向社會(hui) 發布2萬(wan) 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而截至目前,“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wan) 件,瀏覽量超3300萬(wan) 次,是故宮博物院官網上最受公眾(zhong) 歡迎的數字產(chan) 品。同日,依托互聯網公司數字孿生、虛擬演播、雲(yun) 音視頻創作等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故宮·騰訊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成立。創新實驗室將一體(ti) 化采集文物的多維度數據,加速文物數字資源采集、加工、展示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數字化質量和流程效率。

  來自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的報告顯示,新冠疫情加快了古老文博擁抱前沿科技的速度,與(yu) 疫情之前相比,博物館的線上活動明顯增加,主要體(ti) 現在線上藏品、線上展覽、活動線上直播和社交媒體(ti) 的使用上。

  今天,公眾(zhong) 在手機上登錄“雲(yun) 遊敦煌”小程序,就可以進入高清還原的數字藏經洞中,近距離觀賞洞窟裏的壁畫、彩塑和碑文等細節。不僅(jin) 如此,公眾(zhong) 還可以通過人物角色的扮演,“穿越”到不同曆史節點,與(yu) 多位曆史人物展開互動,“親(qin) 曆”藏經洞的前世今生。三星堆博物館再次“上新”,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將3號坑出土的頂尊跪坐人像與(yu) 8號坑出土的青銅神獸(shou) 成功“拚對”,讓人們(men) 在跨越千年之後重見文物合體(ti) 的模樣。

  博物館作為(wei) 承載、傳(chuan) 播文化曆史的主要平台和工具,成為(wei) 了解一座城市、一個(ge) 地域乃至一個(ge) 國家曆史文化的“百科全書(shu) ”。在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VR虛擬現實、體(ti) 感互動等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在文化傳(chuan) 播與(yu) 共享、增強公眾(zhong) 互動性和體(ti) 驗感、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等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前沿科技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在博物館上實現了深度的融合。

  數字化的多年實踐,使得數字化與(yu) 博物館已經超越了體(ti) 與(yu) 用的關(guan) 係。古人將曆史寫(xie) 在竹簡上、寫(xie) 在絲(si) 綢上、寫(xie) 在紙張上,但所有的當代史寫(xie) 在數據中。勒石未必長存,鑄鼎未必傳(chuan) 世,今天不管是曆史的記錄方式、保存方式甚至記錄的深度與(yu) 廣度,都已經徹底改變了。一些在文博領域世代恪守的準則被打破,灰飛煙滅不再成為(wei) 必然,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為(wei) 現實。

  但博物館的數字化意義(yi) 僅(jin) 在於(yu) 此嗎?我們(men) 是否可以展望更深遠的未來?在幾年以前,我們(men) 曾感慨科技發展讓古老文博有了一張現代的臉,而今天數字化則讓博物館有了現代的心、數據的心,反而是線下的展品變為(wei) 了數據的具身。從(cong) 內(nei) 到外,煥然一新的博物館將帶給人們(men) 什麽(me) 樣的驚喜與(yu) 體(ti) 驗,讓人期待。

  這樣的變化不是孤證。以文學與(yu) 影視這對關(guan) 係為(wei) 例,隨著影視媒介的崛起和視覺文化的興(xing) 盛,文學的審美形態發生了變化,由閱讀帶來審美想象轉變為(wei) 凸顯視覺感官,從(cong) 而反過來使得文字具有更鮮明的視覺衝(chong) 擊力。一些影視上使用的方法,促使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創作不斷進行內(nei) 在的調整,蒙太奇等創作思維和視聽語言等敘事手段被嫁接、融合到小說的寫(xie) 作中,文學具有了鮮明的影像化書(shu) 寫(xie) 的風格,文學在影視藝術的推動下,從(cong) 平麵的狀態轉變為(wei) 動態的、縱向的、充滿畫麵感、參與(yu) 感、融入情節中的、多元的、超維度的閱讀方式。這樣互相影響、互相增長的變化也正發生在文博數字化的過程中。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其深意正在於(yu) 此。數字化技術不僅(jin) 改變了傳(chuan) 播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時空觀——一眼千年、一眼萬(wan) 裏成為(wei) 現實,文物從(cong) 此“活起來”,文物會(hui) “開口說話”,古人的生活可觀可感,曆史與(yu) 現實產(chan) 生交疊……而也是在這樣的變革中,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與(yu) 可塑性。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