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鄉村的“奮鬥交響曲”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灣底村有上百塊文化石,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上麵刻著“創業(ye) 萬(wan) 歲”和“人民第一”的那兩(liang) 塊。
灣底村每一年我都能去個(ge) 三兩(liang) 次,或采訪,或采摘,或者在植物園一樣的酒店裏和遠方來的朋友小聚。
一直從(cong) 心底裏喜歡寧波鄉(xiang) 村,覺得那是讓人羨慕的模樣——山五彩、海斑斕,還有浙東(dong) 美平原。青磚黛瓦,錯落有致,空氣中彌漫著花香,樹枝泛著夕陽的金光在晚風中搖曳,每一個(ge) 村莊都如畫一樣。
多次采訪灣底村後,終於(yu) 理解了同樣刻在文化石上的那句話——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灣底村的奮鬥,源自於(yu) “窮則思變”的理念。20世紀80年代的灣底,一畝(mu) 水稻的產(chan) 量隻有三四百斤,種地的農(nong) 民自己都吃不飽,如何提高產(chan) 量是當時的頭等大事。所以,在1992年土地第二輪承包的時候村委會(hui) 集體(ti) 決(jue) 定土地流轉。他們(men) 在村裏成立了農(nong) 業(ye) 開發服務中心,由公司出麵管理全村近1000畝(mu) 的土地,從(cong) 而調整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開始種起了果桑,並由此一步步發展成為(wei) 綜合性的農(nong) 業(ye) 莊園。
灣底村的奮鬥,體(ti) 現在“創業(ye) 萬(wan) 歲”的實踐。這個(ge) 理念是當時的村支部書(shu) 記吳祖楣在1993年提出的,這麽(me) 超前的思想讓人很是驚訝。他認為(wei) 一個(ge) 國家要創業(ye) ,一個(ge) 民族要創業(ye) ,一個(ge) 村也要創業(ye) ,而創業(ye) 是永恒的。所以,灣底村數十年來從(cong) 未停止過創業(ye) ,從(cong) 最初的五金廠到實業(ye) 有限公司、旅遊公司,從(cong) 農(nong) 業(ye) 、工業(ye) 到學校、銀行,灣底村的“田園牧歌”正在成為(wei) “奮鬥交響曲”。
灣底村的奮鬥,落腳在“人民第一”的共享。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這是灣底發展的落腳點。所以,我們(men) 看到了灣底村村民2022年的年人均收入為(wei) 7.25萬(wan) 元,遠遠高於(yu) 同期我國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133元。
灣底村的奮鬥還在繼續。作為(wei) 浙江省首批未來鄉(xiang) 村,它正在勾勒中國式現代化鄉(xiang) 村的嶄新模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