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南京新街口街道香鋪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接地氣做宣講 貼需求強服務
南京新街口街道香鋪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接地氣做宣講 貼需求強服務
“還是香鋪營社區辦法多!”在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很多人知道香鋪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搞得有聲有色。當別人還為(wei) 宣講什麽(me) 課、哪裏請講師犯難,香鋪營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許艾芳已經帶著自拍杆進社區發掘資源了。采訪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探訪技術攻關(guan) 的老黨(dang) 員,在集郵迷家裏也能開一堂“郵票裏的黨(dang) 史課”。
“艾芳書(shu) 記先鋒說”短視頻每期平均播放量2萬(wan) 。許艾芳說,如今人們(men) 都愛刷視頻、看直播,我們(men) 要學會(hui) 並運用好這種傳(chuan) 播方式,宣講社區和睦、增進鄰裏了解、提供公共服務。黨(dang) 員在這方麵得敢於(yu) 亮身份、作表率。“要讓每個(ge) 人知道我,加入我!”
好的宣講,要接地氣。香鋪營社區地處南京市中心,屬於(yu) 最繁華的新街口區域。麵積不大,人口密度卻高,樓宇林立,企業(ye) 眾(zhong) 多,除了居民還有龐大流動人口。社區黨(dang) 委提出:“人多地少密度大,問題多發”,不能隻看到包袱,要從(cong) 中看到需要。解決(jue) 難題,滿足群眾(zhong) 需要,就體(ti) 現出黨(dang) 組織的價(jia) 值。
居民產(chan) 生矛盾糾紛,許艾芳從(cong) 來不躲:“抓住時機做工作呢!”通過解決(jue) 問題,以心換心,“這些人都變成黨(dang) 組織的‘鐵杆’,成了‘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宣講員。”
社區有位老阿姨愛堆雜物占公共空間,毀綠種花,私拉亂(luan) 接。她嗓門大,人稱“大喇叭”,別人不敢惹。社工、誌願者一次次找她聊天,發燒了送藥,天冷天熱去探看,還請她換位當一當文明督導員。最後,她主動清退雜物,還成了倡導文明的骨幹。
放眼看,處處是需求。城市發展快,如今哪裏磨刀修傘(san) ?誰給拾掇家電?這裏定期開“彩虹集市”,像一場“社區廟會(hui) ”:理發義(yi) 診、驗光修鏡、舊貨交易、特價(jia) 酬賓……人來了,心近了,陣地就有了,誌願服務加入了,互幫互助落地了,“閱讀日”“安全日”“科普日”“學雷鋒日”“國防教育日”,主題越來越豐(feng) 富。
發現需求,視野可以更廣。駐區有大單位、大企業(ye) ,許艾芳一家家去拜訪。企業(ye) 黨(dang) 建,需要避免空泛。社區事事具體(ti) ,正好提供陣地。隨著互通有無,社區向大企業(ye) 發布黨(dang) 建公益項目,有助困助老,有巡河環保,請各家認領。漸漸地,社區成了需求和資源的交匯點。單位、企業(ye) 各自的黨(dang) 建園地共享起來了,各自宣講員流動起來了,不同的資源結合起來了。醫院給菜場阿姨、快遞小哥提供體(ti) 檢名額,國企派誌願者助力公益,不同單位借這裏開起交友相親(qin) 會(hui) 。
越解決(jue) 實際問題,宣講越有說服力。2019年,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設立,成為(wei) 香鋪營發展中的關(guan) 鍵一步。過去的做法、積累,有了理論化、體(ti) 係化的提升,用身邊人身邊事講黨(dang) 課,可觸、可感、可信。
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李映秋結對指導,開設宣講員“加油站”。一大批能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宣講員成長起來。他們(men) 越學黨(dang) 的創新理論,宣講題目越多,越講越豐(feng) 富,越講越生動。對老年群體(ti) 宣講,開眼界、知形勢;對就業(ye) 群體(ti) ,學政策、搞培訓、找機會(hui) ;對家長群體(ti) ,一邊給孩子開設機器人興(xing) 趣班,一邊講授科技創新。在兒(er) 童閑置物品集市,宣講生態環保理念,在傳(chuan) 統節日等場合,講家風傳(chuan) 承……
宣講形式,也向線上延伸。社工們(men) 說:“文明創建,許書(shu) 記‘出鏡’講妙招,到達率很高。”清理牆上小廣告,視頻就講刷上食用油,次日“秒撕”。門口亂(luan) 擺鞋櫃,視頻就發布尺寸指導擺放位置,傳(chuan) 達動員比發通知、貼海報還快。“這不,幾期黨(dang) 課下來,老黨(dang) 員帶著紅色老物件來,給微黨(dang) 課報選題了!”
近3年,每當社區老黨(dang) 員獲頒“光榮在黨(dang) 50年”紀念章,隻要其身體(ti) 狀況允許,社區就會(hui) 辦一場簡短而隆重的儀(yi) 式。每次現場參與(yu) 的人都很感動。趙文文是社區租戶,從(cong) 逛市集、換舊物到參加活動,成為(wei) 年輕誌願者中的一員,再到逐漸融入,並於(yu) 前不久光榮入黨(dang) 。她說:“黨(dang) 組織可親(qin) 可感,讓我感到溫暖,心生向往。”李映秋說:“我本是結對街道社區,幫他們(men) 提升理論水平。事實上,社區教給我的更多。在這裏理論與(yu) 實踐交融,一切如百川匯流,形成了合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