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居民樓裏的“老中醫”為啥能騙人
作者:龍之朱
據《法治日報》報道,北京大興(xing) 周先生接受某小區一名“老中醫”針灸一段時間後,病情非但沒有緩解,反而疼痛感愈發劇烈。麵對周先生的發問,“老中醫”竟然連針刺哪些穴位都說不清楚。近來,類似“老中醫”又開始蠢蠢欲動,他們(men) 棲身社區居民樓,往往靠口耳相傳(chuan) 招徠生意,居然也不乏人前往問診。對此,專(zhuan) 家提醒,患者應擦亮雙眼,就診前查看中醫、診所是否具備相關(guan) 資質,前往資質齊全的正規醫院、診所看病。
傳(chuan) 統中醫博大精深,但確實也很玄奧,對於(yu) 一般人來說,存在一定的認知門檻。這也意味著,在很多時候,人們(men) 其實已經習(xi) 慣了各種神乎其神的說辭,常見的說法就是,“萬(wan) 一能治好呢”“試試吧”“一行有一行的道行”……而在我們(men) 身邊,往往也有著正反兩(liang) 方麵的例子:有的老中醫道行很深,能夠幫助人們(men) 緩解病痛;而有的“老中醫”就是徹頭徹尾的騙子。就是在這種半信半疑間,頗有一些偽(wei) 中醫能夠成功地招搖撞騙。
這一方麵是因為(wei) ,中醫更多的是一種依靠經驗的技術,“老”人,最好是長髯飄飄、仙風道骨的老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給人一種閱盡人間百病的感覺。如果這個(ge) “老中醫”還善於(yu) 表達、長於(yu) 表演的話,似是而非的話語,各種想象性臆測,以及天然的親(qin) 和力,每每會(hui) 帶給患者某種近乎精神與(yu) 身體(ti) 雙重撫慰的效果。
之前閱讀民國時期上海中醫陳存仁的自述,稱他剛剛中醫學校畢業(ye) 獨立行醫,為(wei) 了取信於(yu) 病人,不得不打扮得老氣橫秋。可見,“老中醫”雲(yun) 雲(yun) ,實際上是醫生和患者共同構建出來的一種形象。
另一方麵,很多選擇相信中醫的人,除了本身對中醫有所了解,也有不少是為(wei) 了圖方便、求一個(ge) “親(qin) 切”。比如找社區裏的老中醫看病時,大多醫生會(hui) 認真傾(qing) 聽,親(qin) 切交流,醫患雙方的邊界並不是特別清晰,這種感覺也讓人舒心。而這與(yu) 人們(men) 在大醫院的體(ti) 感顯然具有一定差距。
有媒體(ti) 曾報道,很多老年人之所以會(hui) 遭遇各種詐騙,與(yu) 那些意在騙他們(men) 的年輕人肯與(yu) 他們(men) 交流有很大關(guan) 係。那些年輕的“騙子們(men) ”,熟諳老年人心理,知道老人都怕孤單,因此就會(hui) 各種討好,把老人哄得團團轉,最終心甘情願把錢給他們(men) 。其實,很多藏在社區裏的“老中醫”,走的也多是這樣的路子。
當然,不管怎樣“入心入腦”,那些假冒的“老中醫”所從(cong) 事的畢竟是關(guan) 乎人們(men) 健康甚至是生命的行當,不可視為(wei) 兒(er) 戲,必須加強監管。行醫得有行醫資格,賣藥要有正規來源,絕不能稀裏糊塗地胡亂(luan) 診療。這中間的危害既有顯性的治錯病、下錯藥,還包括耽誤最佳的治療時間等等。
而除了監管之外,有關(guan) 各方似乎也應該檢討一下“老中醫”大行其道的深層原因,比如讓醫院少一點冷冰冰,醫生都能對患者更親(qin) 切一點;讓家庭對老人更多一些陪伴和傾(qing) 聽。有些身體(ti) 上的疾病,其實是親(qin) 情、社會(hui) 疾病的延伸,唯有標本兼治,才能藥到病除,而各種行走江湖的“老中醫”也才會(hui) 越來越缺乏用武之地。(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