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綜合施策全力護航高考
統籌謀劃 周密部署
各地綜合施策全力護航高考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2023年高考臨(lin) 近,6月7日起,1291萬(wan) 名考生將走進考場。麵對高考報名人數創新高等新情況,各地各部門統籌謀劃、周密部署,多措並舉(ju) 、綜合施策,精心做好考試組織和考生服務工作,全力實現“平安高考”“健康高考”“暖心高考”。
精準做好考試防疫
今年是實施新冠“乙類乙管”後的首次高考。此前,教育部指導各地各部門堅持科學精準防疫,精準落實“乙類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預案,針對不同考生情況分類設置考場,備足備用考場和工作人員,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員考前健康監測,細化防疫措施,及時發布考試防疫要求。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偶有反彈,針對考生進考場是否需要佩戴口罩等問題,多地疾控部門相繼發出健康提示。山東(dong) 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要求,考生於(yu) 考前3天起自主開展健康監測,有發熱等可疑症狀的,應立即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結果為(wei) 陽性的,主動聯係考點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報備,按照相關(guan) 要求在考點備用考場參加考試。並要求備用考場考生全程規範佩戴口罩。福建省教育考試院發布提醒,考生若佩戴口罩,進入考場前須將自備口罩放在考場外“非考試物品暫放處”,不得帶入考場。入場後確有需要的,可向監考員提出申請,由考場提供。
河南濮陽教育考試中心負責人表示,當地衛健部門向每個(ge) 考點派駐了健康副主考和衛生防疫組。高考期間,各考點將嚴(yan) 格消毒消殺,如考生在考試中出現特殊情況,可第一時間向監考老師報告。
築牢考試安全防線
公平公正始終是高考的生命線。近日,教育部統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各省(區、市)2023年的高考舉(ju) 報電話,歡迎廣大考生、家長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及時舉(ju) 報反映涉及2023年高考的問題線索。
高考前夕,各地公安機關(guan) 已陸續偵(zhen) 破一批組織考試作弊案件和涉考詐騙案件。公安機關(guan) 、教育部門提醒,考生切勿攜帶手機等電子設備進入考點考場,以免觸犯考規考紀;切勿相信售賣高考試題、答案等網上信息,以免上當受騙。
廣東(dong) 江門公安機關(guan) 會(hui) 同市場監管等部門對轄區通信電子科技市場、電子產(chan) 品銷售網點開展統一清查行動,依法收繳非法電子產(chan) 品,依法查處涉嫌生產(chan) 、經營、銷售無線考試作弊器材等違法行為(wei) ,做到對銷售考試作弊器材的違法場所清查到位,所有作弊器材收繳到位,網上網下銷售考試作弊器材廣告清理到位,對違法犯罪人員處理到位。
各地各校加強措施嚴(yan) 防考試作弊。今年,廣東(dong) 全省所有考點將全麵采用“2+1”入場安檢模式,也就是“2次金屬探測儀(yi) +1次智能安檢門”,這是廣東(dong) 高考首次通過設置智能安檢門嚴(yan) 查手機作弊。長沙市教育考試院發布提示,所有考生在進入考室前須接受考點身份核驗和兩(liang) 次安全檢查,拒不配合的考生,監考員有權阻止其進入考室,因個(ge) 人原因延誤考試時間的由考生本人承擔。
加強考試服務保障
治安出行、證件補辦、考場安排等考生家長關(guan) 心關(guan) 切的問題,直接關(guan) 係到考試安全和考生發揮,也是各地加強考試服務保障的重點。
為(wei) 保障考生考試當天出行暢通,各地交管局優(you) 化考點周邊交通組織,開啟交警護航,地鐵、公交設置“考生綠色通道”,“愛心送考”車隊接續發力。
安徽合肥高考、中考考生身份證到期或者丟(diu) 失的,可攜帶戶口簿、社保卡等證件,就近前往全市任一戶政窗口辦理,不受戶籍所在地限製,公安機關(guan) 將優(you) 先受理,優(you) 先審核簽發,第一時間製證。
雲(yun) 南昆明在全市32個(ge) 高考考點各部署1台“e辦通”自助服務終端,並安排專(zhuan) 人做好操作指引等服務保障工作。廣大考生可以通過“e辦通”自助服務終端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按提示完成本人臨(lin) 時身份證證明打印。海南省首次開通了“雲(yun) 上看考場”小程序,考生可登錄微信小程序“海易辦”查看所在考點考場布置圖,提前熟悉入場流程。
為(wei) 確保考點可靠用電,湖北武漢新洲區供電公司運維部門、供電服務站所采取“5+2”不間斷模式,提前對高考涉及的10千伏線路進行全麵梳理、體(ti) 檢與(yu) 夜間特巡,發現隱患及時處理,確保線路穩定運行。
此外,不少學校開展豐(feng) 富的活動,幫助學生考前緩解焦慮、緊張等情緒。廣東(dong) 開僑(qiao) 中學組織高三全體(ti) 師生參與(yu) 考前減壓團建活動,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及時疏導考生負麵情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