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融新活” 建設博物館之城
在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過程中,博物館要有“融”的自覺,守正創“新”的手段,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成為(wei) 講好古都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的生動載體(ti)
作為(wei) 擁有博物館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2020年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概念和目標。2021年,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簽訂了共建博物館之城的戰略協議。建設博物館之城,要做好“融新活”。
首先要突出“融”字。博物館以前更多地強調“自轉”,主要圍繞自有館藏開展研究、設計展覽、提供社會(hui) 教育,而館際之間、博物館與(yu) 城市之間的“公轉”還不夠。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要融入城市的方方麵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領域,讓整個(ge) 城市成為(wei) 一座全域活態博物館。同時,建立博物館之間的緊密聯係,發揮大館、小館、類博物館等不同類型博物館的作用。隻有這樣,博物館才能在城市的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今年北京首次開展博物館活動月,舉(ju) 辦一係列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推出10條博物館研學線路,拉近了博物館與(yu) 公眾(zhong) 的距離,促進了文化遺產(chan) 與(yu) 城市的積極聯動。
其次要突出“新”字。博物館進入注重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路徑。科技推動博物館蛻變,數字引領館藏新生。剛剛推出的“北京博物館雲(yun) ”小程序基於(yu)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館城”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實現博物館“資源雲(yun) 聚”“服務雲(yun) 通”“數據雲(yun) 連”“展示雲(yun) 浸”,用戶可以在虛擬時空暢遊北京,感受古都的無窮魅力。
第三要念好“活”字。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隻有把研究做紮實了,才能讓傳(chuan) 播、發展成為(wei) 有源之水;靠生動的講述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入腦入心。北京博物館社教工作已經形成矩陣效應,延伸出圖書(shu) 、動漫、舞台劇等豐(feng) 富新穎的形式和產(chan) 品。增長知識、培養(yang) 審美、休閑娛樂(le) ……逛博物館成為(wei) 最受市民喜愛的新生活方式之一,2022年北京各博物館舉(ju) 辦展覽和活動近600項,年接待觀眾(zhong) 超過5000萬(wan) 人次。
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北京的金名片。在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過程中,博物館要有“融”的自覺,守正創“新”的手段,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成為(wei) 講好古都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的生動載體(ti) 。(陳名傑 作者為(wei)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本報記者施芳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