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傾盡熱血獻航天 甘為人梯育桃李

發布時間:2023-06-13 09: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追 思】

  傾(qing) 盡熱血獻航天 甘為(wei) 人梯育桃李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勳章”獲得者陸元九

  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國慧 胡藍月

  “殫精強國,一縷英魂存海宇;竭慮宇航,滿腔熱血貫雲(yun) 天”“傾(qing) 盡熱血獻航天,甘為(wei) 人梯育桃李”……2023年6月12日上午9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一勳章”獲得者,我國著名自動控製、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zhuan) 家陸元九的遺體(ti) 告別儀(yi) 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yi) 館東(dong) 禮堂舉(ju) 行,眾(zhong) 多花圈與(yu) 挽聯寄托著人們(men) 對這位航天泰鬥的無盡哀思。

  6月6日,陸元九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回顧他的百年人生路,年少時目睹民族於(yu) 生死存亡之際,青年時勵誌留洋學成歸來、科技報國,從(cong) 此窮盡畢生精力在中國乃至世界航天領域擎起一麵旗幟……這既是個(ge) 人奮鬥創業(ye) 、愛國報國的非凡經曆,也是中國航天事業(ye) 白手起家、自立自強的輝煌曆史。

  一輩子不會(hui) 忘記那幾分鍾

  “我所從(cong) 事的專(zhuan) 業(ye) 方向,簡單說,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來,不同外界接觸,通過特定的儀(yi) 器設備隨時隨地測量物體(ti) 的方向、速度,從(cong) 而到達目的地。”陸元九喜歡直白地描述自己從(cong) 事的慣性導航研究。

  1945年,抗日戰爭(zheng) 勝利那一年,陸元九在公派留洋考試中突出重圍,考取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研究生,師從(cong) 世界著名自動控製專(zhuan) 家C·S·德雷伯教授。經過四年寒窗苦讀,1949年,陸元九以優(you) 異成績獲得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此時,他獲知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然而,一道道難關(guan) 卻橫亙(gen) 在陸元九和祖國之間:中美兩(liang) 國沒有外交關(guan) 係,無法辦理回國手續;從(cong) 事的研究屬於(yu) 重要機密,美國當局正強迫辦綠卡永久居留,怎麽(me) 肯放自己回國呢?

  為(wei) 了徹底掃清回國的障礙,陸元九離開實驗室,到福特汽車公司研究所從(cong) 事民用科技研究。

  1956年,陸元九攜家人從(cong) 舊金山登上回國的輪船。抵達香港後,在港英當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過九龍,走過羅湖橋,終於(yu) 站在深圳河邊祖國的土地上。“過了羅湖橋到內(nei) 地這邊,這一段路簡簡單單幾分鍾,我一輩子都不會(hui) 忘記,那幾分鍾時間,是從(cong) 一個(ge) 世界走到另外一個(ge) 世界……”每次談起這段回國經曆,陸元九都不禁眼含熱淚。

  不能依賴別人,否則總是落在後麵

  回國後,陸元九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

  蘇聯、美國相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後,竺可楨、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建議我國也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在一次動員大會(hui) 上,錢學森首先提出人造衛星的有關(guan) 問題。陸元九接著補充:“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製的研究,而且要用控製手段回收它。”

  1958年,中科院組織開展探空火箭的設計與(yu) 研製,陸元九以慣性技術專(zhuan) 長參與(yu) 進來。經過兩(liang) 個(ge) 月的奮戰,他們(men) 組裝出探空火箭儀(yi) 器艙模型——雖然隻是簡單的原理模型,卻成為(wei) 我國“兩(liang) 彈一星”科研工作的起步標誌之一。

  1978年,58歲的陸元九調入第七機械工業(ye) 部13所(現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任所長。彼時,我國工業(ye) 基礎還比較薄弱,研製慣性器件有一定難度,研製高精度測試設備難度更大。如果把儀(yi) 表等慣性器件比喻成雞蛋、相應的測試設備比喻成母雞的話,外國廠商在這方麵的態度基本一致:“雞蛋”不禁運,“母雞”嚴(yan) 格禁運。

  殘酷的現實令陸元九等人認識到:“不能依賴別人,否則總是落在後麵。”於(yu) 是,他們(men) 下定決(jue) 心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全力推動慣導測試中心建設。後來,在一次國際會(hui) 議上,陸元九再次碰到相關(guan) 領域的國外專(zhuan) 家。他半真半假地開玩笑說:“當年你們(men) 禁運,不賣給我們(men) ,現在我們(men) 可以向你們(men) 供貨。”

  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國家和民族

  “我們(men) 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學,在荊棘裏拓荒,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把創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陸元九勉勵後輩。

  2015年,他捐出個(ge) 人積蓄設立了“陸元九青年創新獎”,至今已有110名優(you) 秀的航天青年獲獎。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勳章”頒授儀(yi) 式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隆重舉(ju) 行,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wei) 這一黨(dang) 內(nei) 最高榮譽的最年長獲得者。他將這枚勳章視作全體(ti) 航天工作者的榮譽:“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men)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men) 偉(wei) 大的國家和民族。”

  “一定要認真,老老實實地幹活,不能說任何假話。”陸元九說過的這句話,被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型號指揮、團委副書(shu) 記閆光亞(ya) 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作為(wei) 座右銘牢記在心。如今,年青一代已經從(cong) 老一輩手中接過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的火炬,正沿著航天報國的道路奮勇前行……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