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民族題材影視創作迎來新一輪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14 09: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盧 蓉(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近日,“新時代民族影視高質量創新發展座談會(hui) ”在雲(yun) 南召開。會(hui) 議引發大眾(zhong) 對新時代民族影視創作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關(guan) 注。近十年來,中國民族影視的創作步伐始終緊跟國家發展進程,不同階段都有講述民族故事的重要作品誕生。這些作品將民族地區的發展以及人物命運的變化植根於(yu) 現實曆史進程中,用獨特視角開拓了中國現實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內(nei) 容空間。當下,在新起點上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題材影視創作迎來新一輪發展。

  影視作品同步呈現民族生活的喜人變化

  曆經半個(ge) 多世紀的奮鬥曆程,在消除絕對貧困、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民族人民生活狀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喜人的變化,在民族影視作品的呈現中也更多體(ti) 現出來。

  全景式展現城市多民族共同生活的電視劇作品《都是一家人》,從(cong) 上百位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同胞和基層民族工作者的真實經曆中,提煉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同胞走出邊疆村寨、走進沿海開放城市創業(ye) 的生活故事。劇中,漢族、回族、維吾爾族、白族、藏族、赫哲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wei) 城市建設作出了獨特貢獻,成長為(wei) 城市發展建設者,使故事跳出了一時一地的視野,進入到更廣闊的現代都市生活之中。電視劇《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嬌》《金色索瑪花》《北方大地》《雪蓮花盛開的地方》《長白山下我的家》等作品都受到大眾(zhong) 歡迎,他們(men) 既努力還原幾十年來城市和農(nong) 村民族工作的發展曆史,也折射了眾(zhong) 多當下時代發展的重大主題,將現代化、精準扶貧、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內(nei) 涵,通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條主線表現出來,時代感和國家政策緊密結合,把當下社會(hui) 景觀呈現得生動鮮活。

  在這些作品中,民族生活不再是被觀看的民俗風景。相反,融入城市、就業(ye) 生存、搬遷改造、教育醫療等正發生在中華大地上每一個(ge) 角落的生活現實,成為(wei) 影視創作呈現的重要內(nei) 容。在民族影視創作中,各民族人民共同置身於(yu) 脫貧攻堅、一帶一路等重大社會(hui) 議題和場景之中,人物的前途命運與(yu) 大時代同頻共振,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生命價(jia) 值也超越了個(ge) 人情感和民族身份,成為(wei) 時代精神和社會(hui) 發展的真實寫(xie) 照。

  積極關(guan) 注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民族影視敘述不能脫離時空特殊性和文化差異性,讓故事懸浮於(yu) 真實的生活體(ti) 驗和生存感受之上,而是要在各種現實關(guan) 係的交匯中,把民族故事始終置於(yu) 社會(hui) 生活的發展中,在流動和變化中予以動態呈現。

  現實中的民族生活時時處於(yu) 與(yu) 外部世界的互動中。影視故事既要寫(xie) 出真實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和生存體(ti) 驗,也要表現在不斷加速的現代化過程中產(chan) 生的觀念變遷、心態調整等複雜維度,引導人們(men) 思考民族文化如何邁向現代化的問題。如電影《遠去的牧歌》深情凝視草原牧民開始新生活的過程,通過人物思緒在特定情境和生動細節中的自然流淌,折射時代變革過程中一個(ge) 民族的精神變遷軌跡。電視劇《大山的女兒(er) 》《山海情》等作品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細膩刻畫貧困戶的心理轉變,也表現了扶貧幹部的思想成長。《金色索瑪花》《阿壩一家人》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故事的敘事重點,實現了從(cong) 物質到精神的思想深化,準確捕捉扶貧故事背後百姓的心路曆程。

  對人物形象、心靈豐(feng) 富性的呈現,決(jue) 定了民族影視創作水平的高下。優(you) 秀的民族影視作品既要感人至深,準確捕捉人類共通的情感,又要能夠從(cong)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軌跡中發現人類社會(hui) 發展大趨勢下更深刻的內(nei) 涵。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地區如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如何在脫貧攻堅的成果上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問題,值得創作者思考。這也啟示我們(men) ,民族題材影視創作要與(yu) 社會(hui) 大主題相呼應。

  守正創新成為(wei) 民族題材的創作指向

  主題思想的深度和準確度,需要用合適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和挖掘。因此,新時代民族影視創作在直麵現代轉型的同時,還需在藝術上實現突破,用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找到優(you) 秀民族文化全新的美學發現。這首先要求創作者敢於(yu) 打破既有的創作思維定式。電影《米花之味》一改以往留守兒(er) 童與(yu) 返鄉(xiang) 影片的深沉色調,用明快的配樂(le) 、亮麗(li) 的色彩、團圓和祝福的基調描寫(xie) 一個(ge) 社會(hui) 切麵——見識大城市之後返回家鄉(xiang) 小寨子的傣族女子葉喃,發現故鄉(xiang) 和女兒(er) 都變了。在改變的大語境裏,代際溝通、女性地位、城鄉(xiang) 差異等種種問題化解在幽默的情境氛圍、會(hui) 心一笑的細節和無聲卻有力量的關(guan) 懷裏。導演用當地象征團圓和祝福的“米花”為(wei) 意象,讓觀眾(zhong) 意識到這個(ge) 時代最珍貴的東(dong) 西,依然是那些樸實無華、真摯動人的細膩情感,昭示著民族精神內(nei) 涵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延續。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不落窠臼地把田園治愈故事放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講述,傳(chuan) 達出白族詩意棲居的生活態度。這些別開生麵的案例,提示我們(men) 要善於(yu) 化用時尚潮流,甚至主動創造潮流。

  一直以來,民族題材影視創作在守正創新中探索著創作方向。在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民族生活內(nei) 容始終是重要構成。民族生活的現代化、民族精神人格的現代化、民族審美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是進入新時代的民族影視需要擔負的文化使命。這一長效工程需要厚積薄發,而真正紮根生活,用心、用力、用情創作是基本保障。在此基礎上,民族影視工作者不能丟(diu) 掉傳(chuan) 統文化之美,要在把握文藝創作規律的同時,思考現代化與(yu) 民族傳(chuan) 統共生共存。唯有在守正中創新,去發現和理解新時代,才能用全新的審美創造進行獨特的視聽表達,從(cong) 而激發作品與(yu) 社會(hui) 現實之間的良性互動。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