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韻之中“品”茶香
茶起源於(yu) 中國,傳(chuan) 播到世界。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燦爛悠久、底蘊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既活在當下,又被書(shu) 寫(xie) 在浩瀚的典籍中,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茶與(yu) 茶文化影響並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習(xi) 慣和審美趣味,也為(wei) 世界經濟與(yu) 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日前,“茶和天下典籍裏的茶”展覽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一展廳麵向公眾(zhong) 開放,這是國內(nei) 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展覽從(cong) 典籍的視角出發,全麵展示中國茶文化。觀眾(zhong) 徜徉在珍貴典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之間,在典籍裏“品”茶香書(shu) 韻,共赴一場“茶”與(yu) “書(shu) ”之約。
呈現茶文化發展流變
“對蒸壓好的現成茶餅進行炙烤,將茶餅搗碎碾成細米大小的顆粒;在鍑中將水燒至第一沸,加入適量的鹽;再將水燒至第二沸,舀出一瓢水後,在漩渦中心投入適量碾好的茶末;加入剛剛舀出的水用來培育茶湯的泡沫;再將茶煮至第三沸,即可將茶湯分入茶碗……”講解員通俗易懂地講解著古籍中記載的“煎茶法”。
在展覽中,觀眾(zhong) 可以追溯“茶”字字形和字音的變遷。《說文解字》中,“荼”字下注有“臣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見證了從(cong) “荼”到“茶”字的演變。據講解員介紹,在早期典籍中,“檟”“蔎”“茗”“荈”等都曾被用來指代“茶”。
本次展覽中,國家圖書(shu) 館館藏的多部珍貴典籍集中亮相:宋鹹淳九年(1273年)的百川學海本《茶經》,是現存最早的《茶經》版本,也是現存所有《茶經》版本的祖本;宋徽宗趙佶所作唯一一部皇帝禦製茶書(shu) 《大觀茶論》;清文津閣四庫全書(shu) 本《宣和北苑貢茶錄》,底本為(wei) 《永樂(le) 大典》本,與(yu) 其他傳(chuan) 世版本相比增加了插圖與(yu) 注釋……這些珍貴典籍不僅(jin) 記載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流變,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體(ti) 現。
中國人在“茶”中積累了豐(feng) 富的精神體(ti) 悟,並延伸到詩詞、繪畫、書(shu) 法、宗教、醫學等諸多領域:“從(cong) 來佳茗似佳人”,以“佳人”喻“佳茗”,蘇東(dong) 坡對茶的愛之深可見一斑;陸遊則在茶中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懷,“不妨瓦缽飽晚菘,更汲山泉試春茗”,飲茶成了擺脫世間紛擾的一劑良藥;“賭書(shu) 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清人納蘭(lan) 性德的詩句,描繪了李清照與(yu) 趙明誠“賭書(shu) 潑茶”的歡愉時光,而後的世事變遷更讓人懷念此前的“尋常生活”……展覽呈現的這些文化意象由茶而生,也不斷增強著茶文化的生命力。
展示茶文化世界影響力
據統計,世界上大部分語言中“茶”的讀音都是由中國“茶”的方言讀音轉變而來。16世紀初,葡萄牙人到廣東(dong) 購買(mai) 茶葉,采用當地的發音“cha”;17世紀,荷蘭(lan) 人根據廈門“茶”字讀音“te”,稱茶為(wei) “thee”;德語、意大利語等中“茶”的讀音來源也是如此。
飽含中國文化內(nei) 涵的茶,影響遍及全球。“茶”在不同語言中的讀音反映了中國茶葉相關(guan) 出口貿易史,見證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也體(ti) 現中國茶文化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英文版初版《中國茶鄉(xiang) 之旅》,載有反映“茶馬古道”商貿繁華的《果親(qin) 王西藏日記》;與(yu) 唐代陸羽的《茶經》、日本榮西禪師的《吃茶養(yang) 生記》並稱世界三大茶書(shu) 經典的《茶葉全書(shu) 》初印版本……展出的多部珍貴典籍是我國古代茶文化對外傳(chuan) 播的體(ti) 現。
古代絲(si) 綢之路、海上茶路、茶馬古道、萬(wan) 裏茶道……展覽梳理了中國茶葉傳(chuan) 播的多條主要路徑,展現中國茶和茶文化對亞(ya) 、非、歐、美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生活習(xi) 俗、審美趣味、貿易格局與(yu) 政治進程的深刻影響,形象具體(ti) 地展示了中國茶在推動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供多媒體(ti) 互動體(ti) 驗
“媽媽快看!這是你最喜歡喝的茶!”“原來我們(men) 喝的茶葉要經過這麽(me) 多製作工序。”“真想品嚐一下各地不同的茶。”……本次展覽在展廳中專(zhuan) 設區域,全麵展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中“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的多個(ge) 項目。在這裏,觀眾(zhong) 可查看六大基本茶類及其製作工序,也可通過茶書(shu) 閱覽區、製茶技藝交互多媒體(ti) 等直觀感受茶文化與(yu) 非遺技藝。
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涉及15個(ge) 省區市的44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涵蓋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覆蓋了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wu) 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再加工茶等種類。豐(feng) 富的品類構成與(yu) 地域分布,加上深厚的曆史積澱,共同造就了中國茶文化醇厚的特質。
“茶之為(wei) 飲,發乎神農(nong) 氏,聞於(yu) 魯周公。”茶文化典籍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認識曆史的另外一個(ge) 角度。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中,不隻有波瀾壯闊的英雄故事,也有飲茶文化的閑情逸致,正是這樣豐(feng) 富飽滿的曆史,塑造著中華文明的雍容氣度。(黃敬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