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這門功課——甘肅各高校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15 10: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冰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邱小鋒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高地。西北師範大學雷自強課題組研發的“沙地綜合改良技術”,能使未利用沙地在1至2年內(nei) 轉化為(wei) 耕地;蘭(lan) 州大學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重點實驗室有望突破生物技術育種的“卡脖子”技術……近年來,甘肅省各高校依托國家政策、聯係地方實際,取得了一批與(yu) 當地發展密切結合的科技成果,在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探索。

  治理荒漠,讓沙窩變金窩

  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甜水堡國家沙化土地封禁區,原本荒涼死寂的風沙區如今草色青青、綠意盎然。植物種類較2020年增加了31種,植被覆蓋度由0增加至平均35%,最高覆蓋度達到60%。

  環縣位於(yu) 毛烏(wu) 素沙地的南緣,是全國379個(ge) 重點沙區縣之一。巨大的變化,得益於(yu) 西北師範大學雷自強課題組研發的“黃土高原溝壑防控組合土障技術”。“用土當基本原料,采用工程—生物組合措施,通過疏導、分流、減緩、阻隔、固定、促滲、集水及固土等手段,短時間內(nei) 可以使風沙危害得到控製,減輕水土流失。”西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生態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雷自強解釋道。目前,該技術在環縣推廣應用麵積達30.9萬(wan) 畝(mu) 。

  雷自強課題組還研發了“沙地綜合改良技術”,使得沙地持水持肥性提高30%,蒸發率降低15%,快速改善沙地微環境和肥力,未利用沙地1至2年內(nei) 便能轉化為(wei) 耕地。基於(yu) 此技術,張掖市臨(lin) 澤縣和酒泉市肅州區推廣的13000畝(mu) 沙地梭梭嫁接肉蓯蓉,每畝(mu) 產(chan) 值可達3000元;在臨(lin) 澤縣和肅州區推廣的9000畝(mu) 沙地觀賞林木育苗,每畝(mu) 價(jia) 值達到8000元……

  30多年來,西北師範大學生態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後有兩(liang) 代人、70餘(yu) 名師生從(cong) 事生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他們(men) 將研究成果無償(chang) 提供給近60家相關(guan) 單位和企業(ye) ,幫助地方實現沙漠變綠洲、沙窩變金窩的夢想。

  自主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走進蘭(lan) 州理工大學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yu) 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師生們(men) 正井然有序地做實驗。電加熱合金絲(si) 材料是指用於(yu) 製作電熱器件的金屬合金絲(si) 材料,廣泛應用於(yu) 空調、烤箱、電熱毯等各種電熱器件中。

  “快速壽命是在實驗室得出的衡量電熱合金質量的重要指標。在以前,我們(men) 國家的電熱合金絲(si) 快速壽命跟國外最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yu) 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蘭(lan) 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石玗說。

  經過深入研究,課題組發現了電熱合金的失效機理,即影響快速壽命的主要因素是合金中主體(ti) 金屬鎳本身所含雜質的多少以及晶粒的粗細程度,進而開發出電解鎳沉積過程中雜質控製和晶粒細化技術。

  “基於(yu) 此技術,實驗室開發出的長壽命鎳基高電阻電熱合金絲(si) (帶)及節能加熱器件,快速服役壽命比我國國家標準高了50%,達到了125h,超過世界最高水平的瑞典康泰爾公司的120h。”石玗介紹,通過校企合作,該產(chan) 品已在甘肅金川公司形成了年產(chan) 700噸的規模,並替代了進口產(chan) 品。

  近五年來,該實驗室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持續發力,累計承擔各類國家級科研任務105項,承擔各類省部級、廳局級科研任務117項,承擔企業(ye) 技術開發和服務項目194項。承擔科研任務數較前一個(ge) 五年增加65%,並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成果。

  精準育種,讓糧食更安全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解決(jue) 糧食問題,關(guan) 鍵在種子,而培育優(you) 質種子的關(guan) 鍵在於(yu) 技術。2022年8月,蘭(lan) 州大學“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重點實驗室”獲批建立。實驗室致力於(yu) 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來實現精準育種,以期提高甘肅省乃至全國育種產(chan) 業(ye) 的原始創新能力。

  甘肅是我國主要的玉米製種基地。河西走廊玉米年製種麵積穩定在150萬(wan) 畝(mu) 左右,產(chan) 種5.5億(yi) 公斤,分別占中國玉米製種麵積和總產(chan) 量的55%和60%,發展現代生物技術育種產(chan) 業(ye) 具有紮實深厚的基礎。

  “基因編輯作為(wei) 當代顛覆性生物技術,可以對生物基因組的特定位點進行精準遺傳(chuan) 操作,並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引領農(nong) 業(ye) 、林業(ye) 、草業(ye) 和中藥材產(chan) 業(ye) 的發展。因此,搶占基因編輯這一技術高地是我國現代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蘭(lan) 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勃介紹。

  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重點實驗室以基因編輯技術為(wei) 支撐,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功能基因選育優(you) 異的作物遺傳(chuan) 新材料,為(wei) 玉米、馬鈴薯和苜蓿等種業(ye) 發展貢獻力量。該實驗室在學校新建了20畝(mu) 實驗基地的同時,也在白銀市景泰縣的蘭(lan) 州大學農(nong) 場建成了350畝(mu) 玉米育種基地。由於(yu) 受到生長周期、溫度等條件的限製,甘肅本地種植的玉米每年隻能生長一季。為(wei) 了加速育種工作,實驗室正籌劃在海南三亞(ya) 建立南繁基地。

  實驗室擅長產(chan) 業(ye) 鏈中上遊基礎研究,如鑒定、挖掘功能基因,對基因進行編輯,改良已有品種、創製新品種。新品種在大田的繁殖擴繁、在農(nong) 戶中的推廣應用等工作,則由企業(ye) 完成。通過校企合作,校企雙方都告別了“單打獨鬥”的境況,推動實驗室成果更高效地在田間地頭應用轉化。

  “在甘肅省科技廳和蘭(lan) 州大學支持下,我們(men) 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相信我們(men) 的研究成果終會(hui) 突破生物技術育種的‘卡脖子’技術,培育出若幹具有甘肅身份、中國品牌特征的突破性玉米品種,讓種業(ye) 實現自立自強、自給自足。”李勃說。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5日 08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