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鄉親們有書看、愛看書
“多虧(kui) 了劉大哥辦的書(shu) 屋。以前種地靠天吃飯,莊稼活就靠老一輩傳(chuan) 下來的經驗跟著學、比著做,可這功夫沒少下,糧食產(chan) 量就是上不去。這幾年在書(shu) 屋學習(xi) 了科學種田的知識,啥時候耕地播種、澆水施肥,自個(ge) 兒(er) 就能對症下藥,玉米畝(mu) 產(chan) 提高了100多公斤。”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八家子鎮八家子村,50多歲的村民盧雲(yun) 閣在村裏的農(nong) 家書(shu) 屋一邊翻看書(shu) 籍,一邊認真記錄。
盧雲(yun) 閣口中的劉大哥,正是八家子村農(nong) 家書(shu) 屋的創辦者——劉作全。今年70歲的劉作全,2003年創辦了這間書(shu) 屋。20年來,書(shu) 屋從(cong) 初建時簡陋的“農(nong) 民閱覽室”,到現在的農(nong) 家書(shu) 屋,涵蓋農(nong) 技、醫衛、法律、少兒(er) 、生活十幾個(ge) 類別、超過1.5萬(wan) 冊(ce) 的圖書(shu) 整齊排列在20個(ge) 書(shu) 架上,每個(ge) 月的借閱量達200本以上。
“一本書(shu) 看著不厚,卻裝著廣闊的世界。”劉作全從(cong) 小就喜歡看書(shu) ,初中畢業(ye) 後,他繼承父業(ye) 成了一名木匠,20多歲的時候開辦了一家小型的木材加工廠。然而每當閑下來的時候,他總喜歡到書(shu) 店裏走一走,愛讀書(shu) 的習(xi) 慣從(cong) 沒有改變,一些村民也經常來他家串門借書(shu) 。“我條件好點了,幹脆開個(ge) 小書(shu) 屋,讓更多愛看書(shu) 的村民有書(shu) 看,有地方看!”說幹就幹,劉作全打了書(shu) 架,建了借閱冊(ce) ,把自家房子騰出一間,一番準備後,一間有著1000多冊(ce) 藏書(shu) 的書(shu) 屋正式開張。
一開始,村裏有些人不解,“辦免費書(shu) 屋,圖個(ge) 啥?”不管大夥(huo) 兒(er) 咋說,劉作全卻始終沒有動搖。漸漸地,書(shu) 屋吸引越來越多村民前來借閱,一些鄉(xiang) 鄰得知後紛紛捐書(shu) ,縣圖書(shu) 館也捐贈了書(shu) 籍和報刊,書(shu) 屋的藏書(shu) 量增加到1.5萬(wan) 餘(yu) 冊(ce) 。
“藏書(shu) 多不是重點,讀者多才是關(guan) 鍵。”劉作全在四輪拖拉機後鬥上自製了一個(ge) 流動圖書(shu) 車。送書(shu) 的同時,他還時常幫助村民幹點兒(er) 農(nong) 活,順便介紹讀書(shu) 的好處。一年到頭,鎮裏的18個(ge) 村屯,劉作全不知道走了多少遍。誰家的孩子要上學了,誰家在試驗科學種田,劉作全暗自記在心裏,並定期送來相關(guan) 內(nei) 容的圖書(shu) 。“憨厚淳樸一老農(nong) ,自建書(shu) 屋為(wei) 群眾(zhong) 。”這是退休教師張子福給劉作全編的順口溜。
“書(shu) 屋建成後,成了村民又一個(ge) 好去處,縣裏、鎮裏還定期組織農(nong) 業(ye) 方麵的專(zhuan) 家,來到書(shu) 屋給村民們(men) 做培訓、辦講座,定期舉(ju) 辦一些主題讀書(shu) 日。”八家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呂猛說。
如今,村民農(nong) 閑時願意來書(shu) 屋坐坐。孩子們(men) 放學後也願意聚在這兒(er) 看書(shu) 、寫(xie) 作業(ye) ,成了課後和假期的第二課堂。“農(nong) 民的日子富起來了,大家夥(huo) 在這讀書(shu) 看報,交流心得的時間越來越多了。”劉作全感歎,“這也是我創辦書(shu) 屋的初衷和心願,那就是讓身邊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有書(shu) 看、愛看書(shu) 。用知識的力量帶給人們(men) 幸福,希望閱讀發出的微光,也能幫助人們(men) 照亮未來。”記者 劉洪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