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山端午傳承千年文脈
又是一年端午將至,年逾七旬的王漁妹最近很是忙碌,她摘下自家院裏栽種的菖蒲晾曬,挑選鄉(xiang) 土味道的藍印花布,準備中國結與(yu) 流蘇穗子……對今年的胥山香囊創意作品大賽,王奶奶誌在必得。
做香囊、裹粽子、賽龍舟,這些傳(chuan) 統風俗活動,在浙江省嘉興(xing) 市南湖區大橋鎮胥山村,已“集結”成為(wei) 一年中最熱鬧的盛會(hui) 。今年,已經是胥山端午民俗文化節係列活動舉(ju) 辦的第4年。
大橋鎮,這個(ge) 連續7年蟬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的城鎮,在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有了一張更為(wei) 驕傲的名片——1996年,在滬杭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大橋鎮轄區內(nei) 的南家浜遺址。該遺址距今已有6000至5300年,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崧澤文化的代表。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從(cong) 這裏挖掘出的迄今為(wei) 止最早的人工祭壇,證實了曾有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活。
南河浜遺址,就像一道來自遠古的光芒,帶著對文明的傳(chuan) 承,照耀著今天。而端午習(xi) 俗,則成為(wei) 了大橋鎮千年文化傳(chuan) 承的活化石。胥山村,與(yu) 端午更頗有淵源。
俗話說“五月五,迎伍君”。胥山曾是嘉禾平原上唯一的山丘,相傳(chuan) 吳國大夫伍子胥曾在此山練兵磨劍。元四大家之一的吳鎮,繪下流傳(chuan) 至今的《嘉禾八景圖》,其中一景便是“胥山鬆濤”。穿越6000年曆史的風煙,有關(guan) 伍子胥的傳(chuan) 說早已浸潤這片土地,在嘉興(xing) 形成了端午節祭祀伍相的習(xi) 俗。
巍然矗立的石牌坊、蜿蜒的青石板、絢爛的格桑花海……2020年,賡續曆史文脈的胥山遺址公園開園,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懷古覽勝之地。同年,胥山端午民俗文化村落正式授牌,活態呈現端午民俗成為(wei) 胥山遺址公園的一大亮點。
6月22日,第四屆胥山端午民俗文化節將正式開幕。胥山香囊展、子胥祭、山塘浜賽龍舟、裹粽大賽、非遺課堂、文創集市、親(qin) 子民俗遊園會(hui) ……在這裏,可以全景式感受嘉興(xing) 端午的濃鬱氛圍。
在王漁妹老人的記憶中,兒(er) 時胥山的端午格外隆重熱鬧:掛艾草、吃“五黃”、做香囊……和母親(qin) 一樣,王漁妹從(cong) 小就是做香囊的高手。她說:“或許是從(cong) 小耳聞目染,十七八歲我就會(hui) 做香囊。”用布帛製成囊袋,內(nei) 貯中草藥及香料,寓意“避邪祛病祈安寧”。舊時逢端午,男女老少都會(hui) 佩戴新製的香囊。
今年端午,王漁妹將與(yu) 往年一樣,和其他非遺傳(chuan) 承人一起,在村裏的非遺展示廳向市民、遊客展示香囊製作技藝。通過手把手教學,傳(chuan) 承端午習(xi) 俗,弘揚傳(chuan) 統文化。
近年來,大橋鎮發揮人文底蘊優(you) 勢,做足“以文化人”文章,以胥山村、江南村為(wei) 建設重點,著力打造“北編劇南漫畫”的文化村落格局。胥山村大力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的鄉(xiang) 村治理模式,培育文化之花,加速把胥山打造成“宜居、宜文、宜遊、宜業(ye) ”的新時代文化村落。去年,胥山編劇村獲評嘉興(xing) 市首批市級藝術村落。
結合“全域旅遊”的發展理念,胥山村以“農(nong) 旅文史融合”為(wei) 發展路徑,紮實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戰略,成功獲評省級3A級景區村莊、省級美麗(li) 鄉(xiang) 村特色精品村,成為(wei) 浙江鄉(xiang) 村共同富裕的一個(ge) 典範。(李 玲 項 潔 孫 佳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