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化科技優勢為民生福祉(現場評論)

發布時間:2023-06-20 09:4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枚蛋殼僅(jin) 0.17毫米厚的生鵪鶉蛋,如何剝蛋殼而不破蛋膜?

  在不久前舉(ju) 辦的2023中關(guan) 村論壇展覽(科博會(hui) )上,前沿科技與(yu) 未來產(chan) 業(ye) 展區內(nei) ,一台機器人引起了筆者關(guan) 注。隻見它將“手”伸入一個(ge) 開口狹小的球狀容器,輕鬆剝開鵪鶉蛋殼,薄如蟬翼的蛋膜卻完好無損。其實,這是一款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能夠靈活精準地在2.5厘米的皮膚切口內(nei) 操作亞(ya) 毫米級精度的手術。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引領未來。在展覽的展廳內(nei) ,這樣的創新成果隨處可見。隻需“想一想”,就能驅動機械手實現抓取,腦機接口技術可助力腦卒中患者康複;氫燃料電池,工作過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真正實現零汙染、零排放;由蛋白結構重塑技術加工而成的大塊纖維替代肉足以“以假亂(luan) 真”……一個(ge) 個(ge) 新產(chan) 品、一項項新技術,著眼群眾(zhong) 現實需求,帶來全新體(ti) 驗,描摹出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

  從(cong) 基礎研究,到技術突破,再到應用落地,科技創新的鏈條往往較長。關(guan) 注科技對生活的影響,既要著眼成熟落地的應用,也要關(guan) 注潛力十足的研究。縱觀2023中關(guan) 村論壇,人工角膜、同聲字幕眼鏡等業(ye) 已推廣的發明創造競相登場,量子計算雲(yun) 平台、類腦計算芯片等前沿技術成果集體(ti) 亮相,圍繞腦科學、細胞與(yu) 基因治療等創新趨勢的思維碰撞“火花四濺”。科研與(yu) 應用、高校與(yu) 企業(ye) 、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間有接口、可互通、常互動,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同向發力,創新鏈才能更有活力。

  加強科技研究,應當堅持開放合作。在2023中關(guan) 村論壇全體(ti) 會(hui) 議上,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分享了一個(ge) 細節:每次完成科研後,他會(hui) 拿出一張世界地圖,用大頭針標記所有實驗室團隊人員的出生地。這生動說明國際合作之於(yu) 創新的重要性。當前全球科技發展呈現出多源爆發、交匯疊加的“浪湧”現象,共同應對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挑戰,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各國科學家共同攀登“最高峰”、勇闖“無人區”,以開放紓發展之困、匯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勢、謀共享之福,才能為(wei) 科技創新夯基固本,推動研究成果惠及更多人。

  加快成果轉化,還應發揮協同優(you) 勢。此次論壇發布一係列倡議,其中不僅(jin) 有加強基礎研究全球合作倡議,還有硬科技創業(ye) 孵化倡議、大企業(ye) 生態合作與(yu) 協同創新倡議等,從(cong) 打造成果轉化孵化器、培養(yang) 成果轉化人才及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對接等方麵呼籲合作。科技成果隻有從(cong) “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才能提升自身價(jia) 值。政府加強支持引導,企業(ye) 強化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高校院所完善產(chan) 教融合機製……推動科技優(you) 勢更好轉化為(wei) 民生福祉,需要以市場為(wei) 導向,圍繞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協同發力,讓更多創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cong) 中關(guan) 村電子一條街到北京市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試驗區,從(cong) 第一個(ge)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到第一個(ge)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guan) 村逐漸成為(wei) 創新創業(ye) 者實現夢想的熱土,中關(guan) 村論壇也成為(wei) 全球前沿科技與(yu)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風向標”。新征程上,我們(men) 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惠及廣大群眾(zhong) ,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為(wei) 本報評論部編輯)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