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聽雨 枕河眠 樂安居 水為伴 三湘四水逐步建好海綿城市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32】
光明日報記者 禹愛華 龍 軍(jun) 王忠耀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虹雨
連日陰雨,天剛放晴,穿紫河畔散步的市民又聯袂接踵。
“以前一下雨,岸邊的雨水無處可去,‘大雨大澇,小雨小澇’;可不下雨吧,這河又成了一潭死水,那個(ge) 味道啊……”說起這條從(cong) 常德市中心蜿蜒而過的河流,退休教師陳瑛一肚子故事。
前些年,隨著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穿紫河上遊很多地方被遮蓋起來,下遊的河道也不斷縮小。“內(nei) 澇”與(yu) “汙染”,成為(wei) 常德城市水係的突出問題。
其實,何止是常德,湖南很多城市,都麵臨(lin) 著同樣的問題。
從(cong) 2016年開始,湖南開始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是指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係等生態係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製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在國內(nei) 一些地方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湖南要加緊跟上。”湖南省住建廳二級巡視員吳啟旺介紹,“我們(men) 的目標是,到2025年,湖南各城市都要因地製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ju) 、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ti) 係。”
建設海綿城市,關(guan) 鍵要做好疏堵治汙,各地均因地製宜找到了妙方。
記者在穿紫河邊茂盛生長的蘆葦叢(cong) 下,發現了“玄機”:蘆葦下布滿了天然濾料、鬆散石塊,還有各式滲水管、導流管。船碼頭這一片的雨水、路麵汙水,都要經過這片“生態濾池”過濾,才排入穿紫河。這樣自然有效的環保設計,讓人讚歎。
而長沙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依靠的是一套智慧水務係統。
“長沙市圭塘河井塘段河道長度約2.3公裏,有多個(ge) 高密度居民小區,而且路麵硬化率高,幾乎沒有雨水調蓄和淨化的空間。”在圭塘河流域智慧水務中心,工作人員王浩向記者介紹,為(wei) 此,長沙建立了智慧水務平台,一旦降水流量超過汙水廠處理能力,超標雨水就被引入地下調蓄池儲(chu) 存並初步淨化;若進水超過調蓄池容量,初步淨化後的雨水將進入地麵生態濾池,通過地表植物進行生態過濾……“確保在緊急情況下,也能將入河汙染降到最低。”
在鳳凰古城,為(wei) 遏製山洪災害頻發,海綿城市建設重點是和山區水資源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結合起來,聯通河湖,建立雨洪預警信息係統……
在嶽陽,黑臭水體(ti) 治理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攻堅點。2022年,嶽陽完成主城區32處黑臭水體(ti) 治理和12家生活汙水處理廠改造,在全國20個(ge) 海綿示範城市績效評價(jia) 中,被評為(wei) A檔,建立起洞庭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的“嶽陽示範”……
“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必須堅持規劃引領,特別是對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生態敏感區,要給予更多考慮。在基礎建設中,優(you) 先利用自然排水係統與(yu) 低影響開發設施,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實現可持續水循環,建立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吳啟旺說。
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水係涅槃重生。河道清出的淤泥,經過處理後成為(wei) 沿岸植被生長的沃土;河水水質改善後,魚類多了起來,水鳥逐水而居,形成了新的生態圈。建設海綿城市,也讓城市脫胎換骨。在常德,穿紫河兩(liang) 岸,茶樓、客棧遍布。入夜,古風燈籠點亮河畔的非遺街區,折子戲、常德絲(si) 弦、常德漢劇等老常德的戲劇在兩(liang) 岸的露天舞台上紛紛亮相,特有的“河街”因此複活……
臥聽雨,枕河眠,樂(le) 安居,水為(wei) 伴。海綿城市的建設,除了活水、淨水、蓄水、排水,還讓當地群眾(zhong) 在親(qin) 水的過程中,擁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