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在這裏恣意飛翔——青海湖生物多樣性恢複見聞
6月,中國西部高原的夏天姍姍來遲,沉寂了一個(ge) 冬天的青海湖畔覆上了毛茸茸的綠色。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的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nei) 陸湖泊濕地類型的典型代表,被譽為(wei) “青藏高原基因庫”。
2022年4月25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批複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誌著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進入創建階段。日前,記者走進創建中的青海湖國家公園,親(qin) 身感受“高原藍寶石”的生物多樣性之美。
當記者登上鳥島時,正值青海湖濕地鳥類科普宣教活動暨青海湖國家公園觀鳥賽舉(ju) 行,來自國內(nei) 多個(ge) 省份的15支參賽隊伍相聚湖畔,行走、觀察、記錄、拍攝鳥類和獸(shou) 類。
青海湖鳥島位於(yu) 青海湖的西北角,是水鳥繁殖地和遷徙通道的主要節點。1992年,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成為(wei) 我國第一批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在這裏,各類鳥兒(er) 展開雙翼,以優(you) 雅的姿態在水天之間自由翱翔,時而直衝(chong) 天際,時而俯觸湖麵。水草深處,三兩(liang) 成組的觀鳥愛好者手持“長槍短炮”,有的用相機定格鳥兒(er) 飛翔瞬間,有的用望遠鏡仔細觀察鳥類生活習(xi) 性。
“觀鳥、識鳥、愛鳥、護鳥。觀鳥活動是展示青海湖大美風光和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國各地觀鳥愛好者交流的重要平台。”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王艦艇介紹,“除了拍攝照片、視頻,文字也是記錄觀測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觀鳥愛好者將觀察到的鳥兒(er) 的顏色、形態、行為(wei) 等記錄下來,能夠為(wei) 開展相關(guan) 科學研究提供依據。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不管以何種方式觀鳥,人們(men) 一定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yu) 這些大自然的精靈保持距離,不能打擾它們(men) 。”
來自陝西西安的蔣先生和妻子程女士有著六年的觀鳥經曆,在他們(men) 看來,觀鳥是踏入自然的一張“免費門票”。“這些天我們(men) 不但看到了白腰雪雀、黃嘴朱頂雀等鳥類,還在青海湖南岸看到了赤狐與(yu) 金雕打架的畫麵,非常有趣。”
最讓觀鳥愛好者牛俊英感觸深刻的是“這裏的鳥竟然不怕人”。“近在咫尺的斑頭雁,任憑你快門按得劈裏啪啦,它都淡定地表演著求偶程序。還有繞著車討食的棕頭鷗,肉眼都能看到它們(men) 的‘卡通’白眼圈和紅色腳蹼,哪裏還用得著長焦相機,手機也能拍到‘大頭照’。”牛俊英感慨,“這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最好印證!”
作為(wei) 我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青海湖流域總麵積29661平方公裏,涉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海晏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3州4縣。驅車行駛在環湖公路,雪山連綿,草原廣袤,黑頸鶴翩躚起舞,漁鷗在湖麵低旋捕食,斑頭雁如小舟般隨波漂浮……
來到海晏縣甘子河鄉(xiang) 俄日村時,自然紀錄片導演惠營已在湖畔等候多時,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湖麵:“我們(men) 正在觀察拍攝的是赤頸,這是一種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罕見的鳥類。剛剛拍攝到了它啄魚的畫麵,太難得了!”
“生態環境到底好不好,人說了不算,鳥說了才算。生態環境好了,鳥自然就多了。”從(cong) 安徽遠道而來的田勝尼是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師,他將這次觀鳥經曆概括為(wei) “學習(xi) 之旅”:“小部分赤麻鴨在冬天的時候會(hui) 到安徽越冬,隨著氣溫上升,它們(men) 就踏上了北歸之路,飛去哪裏了?隻有當我真正踏入自然,才能對冬候鳥遷徙產(chan) 生更深的理解,這些親(qin) 身體(ti) 驗也會(hui) 成為(wei) 我今後教學的生動素材。”
與(yu) 田勝尼同行的觀鳥愛好者夏家振從(cong) 相機調出幾張照片:“我們(men) 還拍攝到了普氏原羚!”
“這是青海湖的旗艦物種,比藏羚羊更瀕危,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青海湖環湖地區是它們(men) 唯一的棲息地。20世紀90年代初,青海湖周邊普氏原羚個(ge) 體(ti) 隻剩不到300隻,成為(wei) 世界有蹄動物中最瀕危物種。”王艦艇接過話頭,“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普氏原羚數量已經恢複到了3000多隻。”
鴻雁在雲(yun) 魚在水。當前,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穩步推進,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不斷改善,保護區內(nei) 現有鳥類232種、獸(shou) 類4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3種;指示性物種水鳥統計總量約60萬(wan) 隻,達到2007年監測以來的最大值;青海湖關(guan) 鍵性物種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恢複到11.41萬(wan) 噸,是保護初期的44倍。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春劍 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萬(wan) 瑪加)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6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