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手機”變網貸,不能隻靠消費者擦亮眼睛
作者:龍之朱
據媒體(ti) 報道,北京市民孫先生日前接到某運營商客服電話,客服人員告訴他,套餐升級後可免費領取一款市場價(jia) 2000元左右的手機。孫先生領取手機後發現,他辦理的是一款金融合約產(chan) 品。新手機號每月套餐費為(wei) 128元,連續用3年不變,同時需要凍結支付寶裏的4200元錢。媒體(ti) 調查發現,類似領手機後被誘導辦理高價(jia) 套餐的人還有不少,有的業(ye) 務甚至捆綁金融產(chan) 品,讓用戶因此背上網貸。
“免費”的背後,是滿滿的算計,其所盯上的,也是人性的弱點。你看,反正是要交手機費的,繳費還能白得一部手機,是不是很劃算?再說了,明明是花了更多的錢,卻被說成是“套餐升級”,也很高大上……麵對這樣的營銷策略,一般消費者隻要稍微動搖一點,恐怕立馬就會(hui) 被鑽空子,成為(wei) 運營商套路的目標客戶。
一般而言,很多人吃了這樣的虧(kui) ,往往會(hui) 自認倒黴,自責貪小便宜吃大虧(kui) ,而有關(guan) 各方也往往會(hui) 鄭重提醒,在辦理各類通信業(ye) 務時要擦亮眼睛,仔細閱讀有關(guan) 條款雲(yun) 雲(yun) 。消費者當然要擦亮眼睛,麵對各種營銷套路,稍有不慎就會(hui) 陷入商家挖下的“陷阱”。然而,問題顯然不止於(yu) 此,很多“坑”往往是商家處心積慮挖好的,並不能是消費者擦亮眼睛就能完全避開。一味強調擦亮眼睛,不免有卸責之嫌。
以“免費領手機”為(wei) 例,運營商客服往往精準到了常年定製套餐的老客戶,而升級雲(yun) 雲(yun) ,也是暗藏玄機的說辭,交相夾攻之下,很容易讓消費者放鬆警惕。而且在一般消費者認識中,商業(ye) 贈品等做法也其來有自,並不新鮮。凡此種種,均使得類似商業(ye) 操作並不太容易引起警惕心。
簡單概括,消費者看上了免費贈送的手機,而商家盯上的卻是整體(ti) 的消費增進,以及不斷擴容的消費金融業(ye) 務。根據消費者披露,為(wei) 領取免費手機,消費者往往會(hui) 被凍結一部分支付寶或餘(yu) 額寶,而查看協議可知,其被辦理的應該是金融合約分期產(chan) 品,盡管金額不大,如果消費者不察,或者因為(wei) 疏忽產(chan) 生逾期,後果還是很嚴(yan) 重的,不僅(jin) 可能會(hui) 收到電話、短信、信函、訴訟等不同形式的欠費催繳,還會(hui) 產(chan) 生相對應的信用額度關(guan) 閉等負麵後果。
這實際上是一種隱匿消費,表麵上看,協議上寫(xie) 得很清楚,但消費者在簽協議時,商家並不會(hui) 明白告知這些事情,導致消費者每每被套路。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guan) 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麵,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chuan)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也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yi) 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yu) 其有重大利害關(guan) 係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wei) 合同的內(nei) 容。
這也意味著,麵對商家刻意隱匿部分信息的誘導性消費,消費者可以主張自己的權益,尋求撤銷相關(guan) 內(nei) 容。而對於(yu) 商家的這種做法,有關(guan) 監管部門理應及時介入調查,依法處理。監管的責任不光要體(ti) 現在提醒消費者上,更要體(ti) 現在對消費者投訴舉(ju) 報的積極反應上,體(ti) 現在對層出不窮的商業(ye) 行為(wei) 的日常監督上。
經濟回升,市場回暖,關(guan) 鍵是要恢複和擴大消費。消費者的底氣從(cong) 何而來?來自於(yu) 一個(ge) 規範誠信的市場,來自於(yu) 高效及時的監管。如果聽任各種套路一再透支消費者的熱情,最終不僅(jin) 會(hui) 損耗消費者的具體(ti) 消費行為(wei) ,還會(hui) 抑製整個(ge) 市場的繁榮。(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