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八閩“梧桐”繁茂 企業“賓至如歸”
“當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無疑是一片藍海,但企業(ye) 成立時,這片‘海’還死氣沉沉。”海辰儲(chu) 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於(yu) 廈門同翔高新城。今年4月,該公司研製的320Ah電力儲(chu) 能專(zhuan) 用電池麵市,大幅降低了度電成本,成為(wei) 行業(ye) 焦點。總經理王鵬程感慨道,廈門政府是“伯樂(le) ”。
“當地招商的視野很開闊,雖然未必清楚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的技術細節,但是已經意識到,這個(ge) 行業(ye) 對能源結構轉變的重要意義(yi) ,在政策、資金方麵給予了我們(men) 很大支持。”王鵬程說。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福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突破2萬(wan) 家,營收超百億(yi) 元工業(ye) 企業(ye) 67家,國家級企業(ye) 技術中心78家……行走在八閩大地,到處能感受到幹事創業(ye) 的蓬勃與(yu) 昂揚。
作為(wei) 民營經濟大省,福建以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支點,持續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優(you) 化政務服務、以創新賦能轉型。一流的營商環境就像一塊強磁力的“吸鐵石”,讓企業(ye) 近悅遠來、賓至如歸。
“上下樓就是上下遊”
2015年,在“島內(nei) 大提升、島外大發展”的戰略布局下,廈門決(jue) 定在同安、翔安兩(liang) 個(ge) 片區打造一座產(chan) 業(ye) 新城,作為(wei) 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平台。項目開工4年後,海辰儲(chu) 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同翔高新城。彼時的園區,偏僻而荒涼。
又一個(ge) 4年過去,同翔高新城按照“大項目—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業(ye) 集群”的發展思路,引進了106個(ge) 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預計完全投產(chan) 後年產(chan) 值約2300億(yi) 元。
“產(chan) 業(ye) 園就是產(chan) 業(ye) 鏈,上下樓就是上下遊,工作圈就是生活圈,大家抱團往前走,心裏底氣更足了。”王鵬程告訴記者,以同安片區為(wei) 例,已形成以動力電池、儲(chu) 能電池為(wei) 發展主體(ti) ,上遊材料和核心零組件,下遊新能源充換電及檢測平台等為(wei) 配套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
“我們(men) 跟企業(ye) 之間建立起一種合作互信、共同成長的深厚情感。”同翔高新城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莊誌龍說,海辰見證著園區從(cong) 交通不便、配套不足,到商品房、中小學、山水步道一應俱全。而企業(ye) 自身,也成長為(wei) 片區內(nei) 的標杆,以及同翔高新城的吸引力來源之一。
而泉州安溪,曾以茶產(chan) 業(ye) 和藤鐵家居工藝產(chan) 業(ye) 聞名的閩南小縣城,正蛻變為(wei) 一座“芯穀”。
2013年,安溪縣到深圳招商引資,重點推介剛建成的半導體(ti)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麵對優(you) 渥的條件,作為(wei) 大功率LED封裝產(chan) 品製造商,正欲擴大規模的天電光電動了心,於(yu) 當年在安溪設立分公司。“上遊有LED襯底廠商,下遊有應用企業(ye) ,很適合我們(men) 孵化生產(chan) 基地。”公司人資總監張仁權回憶,2017年,天電光電將深圳、廈門的工廠全部搬遷至安溪。
如今,泉州半導體(ti)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區安溪分園,已成為(wei) 福建省最大的LED高科技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的聚集效應下,2022年,福建千億(yi) 產(chan) 業(ye) 集群從(cong) 16個(ge) 增至21個(ge) ,產(chan) 值3000億(yi) 以上產(chan) 業(ye) 集群達8個(ge) ,5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入圍首批國家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
辦事不出園、服務零距離
“今年4月,福州一公司生產(chan) 線擴建,需要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從(cong) 提交申請到拿到許可證,隻用了3天。”閩侯青口汽車工業(ye) 園區政務服務大廳副主任林巧玉告訴記者。
近年來,福州閩侯青口汽車工業(ye) 園區發展迅速,吸引了不少企業(ye) 入駐,對政務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但青口片區距離閩侯縣政務服務中心約50公裏,開車往返需2小時。為(wei) 了進一步優(you) 化營商環境,青口汽車工業(ye) 園區2021年在全市率先實現“政務服務進園區”。
據了解,總麵積5000平方米的政務服務大廳內(nei) ,目前共入駐15個(ge) 部門、34個(ge) 服務窗口、560項業(ye) 務,極大提升了企業(ye) 的辦事效率。
“回頭來看,企業(ye) 從(cong) 廈門島內(nei) 搬到海滄區,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廈門萬(wan) 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位於(yu) 海滄生物醫藥港,讓董事長李世成感受最深的是,從(cong) 建廠環評、審批,再到科技成果轉化,海滄區不僅(jin) 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舉(ju) 全區之力來培育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
廈門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曹偉(wei) 民還記得,前些年,生物醫藥企業(ye) 要想注冊(ce) 成立,必須到省級藥監部門辦理審批手續,要想通過藥品審核查驗和醫療器械檢驗檢測,則要跑到上海、深圳的檢測中心,而排隊動輒需要一兩(liang) 年,經常有企業(ye) 因此錯過了市場時機。
為(wei) 了讓企業(ye) 從(cong) 繁碎的流程中抽身,廈門相關(guan) 部門積極和福建省藥監局對接,在園區落地設立“一窗口三中心”:“一窗口”即以省藥監局廈門服務工作站為(wei) 依托設立的行政審批服務窗口,“三中心”即藥品審評分中心、藥品審核查驗分中心、醫療器械檢驗檢測分中心。
服務的“加速度”,大大縮短了產(chan) 品從(cong) 研發到麵市的時間。2021年,廈門生物醫藥與(yu) 健康產(chan) 業(ye) 工業(ye) 總產(chan) 值達到988億(yi) 元,實現營業(ye) 收入1115億(yi) 元,首次突破千億(yi) 元大關(guan) 。
“借腦引智”助推企業(ye) 轉型
自主研發海洋地理信息平台、推出海陸空間數據互通的S-100電子海圖技術……2020年,在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的推動下,藍海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yu)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合作,成立首家涉海企業(ye) 院士專(zhuan) 家工作站,連續攻克了兩(liang) 項海洋數字化領域的“卡脖子”難題。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wan) 頃濤。作為(wei) 國內(nei) 重要的海洋城市,“因海興(xing) 業(ye) ”是廈門的天然優(you) 勢和必然選擇。近年來,廈門打造海洋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區,堅持科技創新驅動、人才驅動,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從(cong) 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轉向海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對海洋的認識愈發深邃而廣闊。
“廈門海洋科技力量位居全國前列,為(wei) 企業(ye) ‘借腦’提供了便利。”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一級調研員林瑞才表示,作為(wei) 我國海洋學科的發源地,廈門擁有涉海科技從(cong) 業(ye) 人員近5000人,重點實驗室40個(ge) 。隨著國家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海洋材料環境實驗公共服務平台、廈門海洋經濟公共服務中心等一批創新平台的建設,海洋科技力量進一步增強。
與(yu) 廈門的“向海而生”不同,晉江以鞋服產(chan) 業(ye) 聞名全國。10年前,由於(yu) 產(chan) 品同質化,不少鞋服企業(ye) 庫存高企,相繼迎來“至暗時刻”。痛定思痛後,2013年,晉江市引進國家級皮革和製鞋行業(ye) 綜合性科研機構——中國皮革製鞋研究院,助推傳(chuan) 統鞋服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仿蠶絲(si) 纖維、構建腳型數據庫、鞋類3D打印……而今,在晉江,鞋服正在從(cong)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邁向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
放眼望去,資源、人才、創新要素在八閩大地不斷聚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