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好的敘述,精華之處在細部

發布時間:2023-06-29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探尋細節的魅力與(yu) 張力】

  作者:張學昕(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真正能夠體(ti) 現其獨特價(jia) 值的地方究竟在哪裏?哪些元素能夠決(jue) 定一篇小說的成敗和命運?衡量作家和作品價(jia) 值高下的坐標或藝術天平到底是什麽(me) ?文學敘事最能觸動人心和靈魂的是什麽(me) ?文學經典跨越時空抵達永恒的秘密到底是什麽(me) ?

  多年以來,這些老話題常常被我們(men) 忽視。每當麵對文學作品時,一般來說我們(men) 重視從(cong) 理論上把握和概括作家的創作主旨,不惜“犧牲”形而下的原生態麵貌,不遺餘(yu) 力地挖掘作品形而上的本質價(jia) 值。這讓人不禁要問,是否也應該關(guan) 注作品寓意性內(nei) 容的生成過程,敘述的魅力究竟在何處閃現?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這些恰恰應該是走進作品、走近作家本身的一條重要路徑。我們(men) 既不能輕視作家的寫(xie) 作姿態和敘事策略,也不應忽略作品的敘事修辭,即“細節或細部的力量”。

  好的細部描摹,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對於(yu) “細節”“細部”兩(liang) 個(ge) 概念,頗值得費些心思才能辨析出兩(liang) 者之間的微妙關(guan) 係或異同。在我看來,細節及其設計,更注重描述、彰顯敘事意圖,作家會(hui) 考量它與(yu) 文本整體(ti) 結構之間的連接、故事推進等,其中會(hui) 有敘事主體(ti) 較多地滲入。而細部及其描摹,更接近“生活流”的樣態,追求本然的情境,或者說細部趨近於(yu) “自然主義(yi) ”的衣缽。當敘述試圖連接人與(yu) 環境、避免讓情節流於(yu) 枯澀時,細節的虛構屬性才可能流露出來,從(cong) 而審美因素使得虛構和非虛構達到某種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細節是對細部的過濾和強烈“鈣化”,細部的靈動、率性和自然,也常常為(wei) 細節的淬煉提供鮮活、豐(feng) 沛的養(yang) 料。甚至,兩(liang) 者就是一種骨肉相連、血濃於(yu) 水的關(guan) 係。更多的時候,細部就是“純天然”的細節。

  有時,作品中的幾句話,就可能構成一個(ge) 絕妙的細部。餘(yu) 華的小說《活著》裏,當福貴從(cong) 兒(er) 子有慶的墳前來到村口,悲傷(shang) 難掩。餘(yu) 華在這裏隻寫(xie) 了一句話:“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er) 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在這裏,僅(jin) 一個(ge) “鹽”字,便足以構成隱喻,內(nei) 心的傷(shang) 口被鹽漬塗抹而產(chan) 生的疼痛感與(yu) 撕裂感被書(shu) 寫(xie) 殆盡。沒有傷(shang) 痛欲絕,卻悲涼徹骨。這樣的細部深描,令人歎服不已。所以,細部是生活的紋理。好的細部描摹,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洞悉歲月的滄桑和人情的幽微。透過細部、細節,人物細膩的情感與(yu) 事物、背景之間暗含的隱秘關(guan) 係若隱若現。

  細部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敘述修辭,也是作家個(ge) 人經驗的升華,是作家情感在文字中的延展和外化。細部修辭的力量,可能來自一個(ge) 小說人物的表情或動作,來自一個(ge) 有著特別氛圍的場景,來自生活中的一件瑣碎小事,來自一段充滿濃鬱的日常性、哲理性話語。或許它就是一段類似“閑筆”的不經意敘述。說它是細節也好,細部也罷,必然是文學敘事的精要所在,是觸動心靈的切實要素或原點。

  細節不可或缺,而且意味深長

  一個(ge) 好的敘述,精華之處一定在細部。仔細想想,任何一部傑出的作品,都是無數個(ge) 精彩細部渾然天成的組合。當然,細節、細部都經曆過精心打磨和設計,細部所產(chan) 生的力量覆蓋人物、情節、故事本身,而且它所提供的生活經驗、生命體(ti) 驗和藝術含量,彰顯出一個(ge) 傑出作家的美學理想和寫(xie) 作抱負,也能夠體(ti) 現出一個(ge) 作家的哲學涵養(yang) 和生活態度。平凡、平實、平淡,樸素、誠摯、溫情,才可能是一部作品熠熠生輝的根本和底色。從(cong) 基本、普通、細致的生活著眼,進入實在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虛、掩人耳目地製造懸疑的敘述才更加耐人咀嚼。這樣的文學,才會(hui) 有綿延不絕的藝術力量。

  實際上,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藝術、技術層麵的問題,也是一個(ge) 作家價(jia) 值觀、生活觀、美學觀的問題。對細部的迷戀和重視,至少說明這個(ge) 作家回到了具體(ti) 的事物,回到了事物的本體(ti) ,回到生活的原點,沒有淩空蹈虛般淩駕在基本的“生活流”之上。在一定程度上講,細節也是作家聚焦生活和人心不可或缺、意味深長的重要元素。雖然在文學敘事中,細節也常常被一些作家忽視,代之以“心理流”“意識流”,但是這些同樣離不開人性、人情外化時的心理場景。隻要有情景和情境,便無法離開細節的存在。

  人人都在生活,在每一位行路者的旅途中,最終留下的都是鐫刻自己獨特感知的鮮明印記。誰能夠發現一種富於(yu) 個(ge) 性的細微聲音,誰能感受到一個(ge) 普通心靈的內(nei) 在質地,誰就有可能展現出一種駕輕就熟、舉(ju) 重若輕的大手筆。這是一種能剔除雜質的目光,這種目光可能洞開一片新的天地;這還是一種大音希聲,這種聲音能傳(chuan) 達細節的氛圍和氣息;這也是一種大象無形的撫摸,這種撫摸會(hui) 在一種事物上感知大千世界、萬(wan) 物眾(zhong) 生。如是,作家的寫(xie) 作就不會(hui) 有細小和瑣屑之嫌。世界就是由無數瑣碎的事物構成,作家點石成金般的才華、心智和良知,與(yu) 現實生活中無數細小的東(dong) 西連綴起來,形成一個(ge) 巨大的張力場。

  可以說,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充滿鮮活細節的作品,都與(yu) 作家對生活的感情和摯愛密切相關(guan) ,那些令人難忘的細節,總是植根於(yu) 作家自己對生活的體(ti) 味。他們(men) 能夠在瑣碎的、司空見慣的生活迷霧裏,把握住常人忽略的東(dong) 西,從(cong) 而讓作品產(chan) 生巨大的審美張力和藝術引力。重視、崇尚細部和細節的作家,總是用極其節製的詞語、句式和語調,細膩、綿密地記錄生活的片段,並在字裏行間埋藏下“空缺”和“留白”,延宕出蘊涵豐(feng) 厚的開放式文本空間。這些都給予讀者更大的文本闡釋的可能性。

  細節往往是作家提煉生活經驗、感悟世界時靈光乍現的精彩時刻

  發現生活的細節,書(shu) 寫(xie) 精彩的細節,需要的是一個(ge) 作家的平常心和樸素的審美情懷。發掘或提煉細部的光芒,平常心是一種大境界。那是一種不刻意的敘述心境或者寫(xie) 作心態,修煉出閱盡人間生命萬(wan) 象之後的坦然、坦蕩和虔誠。可以相信,任何好的細部書(shu) 寫(xie) 和敘述,都從(cong) 這樣的敘事心態出發。其實,這也是考驗每一位作家、藝術家的哲學問題。無論是敘事性文本,還是影視創作,莫不如此。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在電影創作中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即讓生活自身呈現,他願將攝像機固定在與(yu) 人一樣的高度,讓鏡頭處在一個(ge) 傾(qing) 聽者的正麵位置,放大、拉近,並直抵情景的細部。而且,他不會(hui) 用任何不禮貌的角度來拍攝自己的人物,永遠選擇平視或仰視,而不是俯拍。因此,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散發著日常生活的芳香,有對人的充分尊重,有平等、莊嚴(yan) 和寬廣,質樸和細膩中還彌漫著詩意和憂傷(shang) 。這也是一個(ge) 逼近細節的明智選擇。唯有平等麵對表現對象,聚焦細部,才能夠在修辭中凸顯出對生活的細致勘察與(yu) 寬容情懷。

  現在看,小說真正的現代性訴求,更多是通過敘事發現或呈現生活的邏輯,運用寫(xie) 實方法盡可能地回到對生活本身的深描來實現。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采取的是簡潔、富有堅實質地、呈現經驗的敘事策略,並將之蓄積成細節的洪流。近五十萬(wan) 字的篇幅,有著如水般流淌的生活細節,表現一個(ge) 村落的情感、風俗、文化、人心的遷移與(yu) 滄桑。這麽(me) 一部不分章節、汪洋恣肆的長篇小說,有眾(zhong) 多的人物,數不清的日常生活瑣事,若幹個(ge) 大大小小的細部、細節。若從(cong) 敘述視點、敘述結構、敘述語言即文體(ti) 的角度分析《秦腔》,小說敘事幾乎沒有高潮和結局,既沒有主要人物,也沒有敘事主線,更無須依靠情節推動敘述,但看上去有條不紊、渾然一體(ti) ,一切都是生活自然的流淌。這得益於(yu) 作家從(cong) 生活本身出發,真正做到外拙內(nei) 秀、見微知著,“潤物細無聲”。

  可見,細節並非作家敘事的炫技,而往往是作家提煉生活經驗、感悟世界時靈光乍現的精彩時刻。它可能會(hui) 在作品中刮起情感的旋風或心靈的風暴,也可能讓人物或故事獲得閑適而平靜的時光。

  近來,我們(men) 的社會(hui) 生活著力倡導“人間煙火氣”。實質上,這是對現實世界、人性的充分尊重,也是重視人的本體(ti) 存在價(jia) 值的表現。可以說,濃厚的煙火氣裏,必然隱含著生動的生活細節等待作家去發掘。因此,敘事作品如何實現升華並超越現實本身,就成為(wei) 進一步強化文學性諸多維度的關(guan) 鍵所在。文學敘事的厚度、力度和深度也由此而出,展現著現實的本色和生活的本真。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作家寫(xie) 作發生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文學生產(chan) 關(guan) 係研究”〔項目批準號22&ZD273〕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14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