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鄉村倫理研究的“田野”路徑

發布時間:2023-06-30 09: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ti) 係】

  作者:王露璐(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王璐(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博士生)

  深入某一區域,利用現場觀察、問卷調查、深入訪談、居住體(ti) 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田野調查,是社會(hui) 學、人類學等學科長期以來的重要學術研究方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xiang) 村發展呈現出獨特複雜樣態,政治學、經濟學、傳(chuan) 播學等學科也在研究中引入了田野調查方法,圍繞鄉(xiang) 村政治製度、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鄉(xiang) 村傳(chuan) 播結構等產(chan) 出大量研究成果,並創建了田野政治學、民族誌傳(chuan) 播學等學術流派。相較而言,倫(lun) 理學研究特別是中國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對田野調查方法的運用仍顯不足。探索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的“田野”路徑,是建構倫(lun) 理學自主知識體(ti) 係的重要著力點。

  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的“田野”路徑,體(ti) 現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道德生活史的基本視角。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道德是曆史的,由一定社會(hui) 曆史階段的生產(chan) 方式和交換方式所決(jue) 定,其起源、內(nei) 容和作用範圍受到社會(hui) 經濟關(guan) 係和作為(wei) 經濟關(guan) 係表現的利益及利益關(guan) 係的製約。在前現代社會(hui) ,與(yu) 自給自足的小農(nong) 生產(chan) 方式和相對封閉的生活方式相適應,中國鄉(xiang) 村社會(hui) 形成了以封閉、保守、穩固和平衡為(wei) 基本特征的鄉(xiang) 村倫(lun) 理關(guan) 係和道德生活樣態,具有獨特的“鄉(xiang) 土性”。伴隨中國鄉(xiang) 村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從(cong) “傳(chuan) 統”向“現代”的轉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轉型進程的加速,中國鄉(xiang) 村倫(lun) 理關(guan) 係和農(nong) 民道德觀念發生明顯變化。準確發現和總結這些變化,離不開對不同區域典型村莊的實證研究,離不開在對鄉(xiang) 村的細致觀察和與(yu) 農(nong) 民“親(qin) 密接觸”基礎上,真切感知現代化進程中鄉(xiang) 村經濟關(guan) 係和利益關(guan) 係的發展變化,準確把握鄉(xiang) 村倫(lun) 理關(guan) 係和農(nong) 民道德觀念的內(nei) 在發展規律。在此意義(yi) 上,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的“田野”路徑,意指通過規範的田野調查,描述和還原當代中國鄉(xiang) 村倫(lun) 理關(guan) 係和農(nong) 民道德生活的真實圖景,從(cong) 而為(wei) 鄉(xiang) 村倫(lun) 理理論研究和鄉(xiang) 村道德建設實踐提供基礎。

  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開展田野調查的初衷,是希望從(cong) 現實的鄉(xiang) 村生活中發現和驗證問題,或為(wei) 分析相關(guan) 問題尋找論據,從(cong) 而發現麵向鄉(xiang) 村的“真問題”。事實上,大量的問卷數據和訪談資料既有“證實”亦有“證偽(wei) ”;既是在提供某種論據,更是在驗證問題本身。例如,圍繞“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鄉(xiang) 村道德發展變化”,在近年來的學術討論和媒體(ti) 報道中,“鄉(xiang) 村凋敝”“倫(lun) 理失序”“道德滑坡”等關(guan) 鍵詞時常出現。然而,不少有關(guan) 田野調查的問卷數據和訪談記錄都清晰呈現了農(nong) 民對村莊環境改善、道德進步、人際關(guan) 係和諧的總體(ti) 肯定和高認同度。又如,關(guan) 於(yu) 如何有效加強鄉(xiang) 村道德建設、推進城鄉(xiang) 精神文明融合發展,有調研者發現,通過“送書(shu) 下鄉(xiang) ”“農(nong) 家書(shu) 屋”等方式“送”到某些村莊的圖書(shu) 久未拆封,而一些地方的“鄉(xiang) 村春晚”“農(nong) 民寫(xie) 金句”“媽媽學堂”等鄉(xiang) 村自辦群眾(zhong) 性文化活動深受村民喜愛。二者之間的對比反映出,充分激發村民作為(wei) 鄉(xiang) 村倫(lun) 理文化建設主體(ti) 的內(nei) 生動力,是鄉(xiang) 村倫(lun) 理文化建設的根基。

  如何運用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的“田野”路徑?可以通過選擇不同區域的典型村莊,結合問卷調查的定量研究和深度訪談的定性研究,輔之以直接觀察和閱讀村莊誌等文獻。早在1939年,費孝通就指出,村莊是一個(ge) 既能“提供人們(men) 社會(hui) 生活的較完整的切片”,又方便調查者密切觀察被調查者的社會(hui) 單位,在鄉(xiang) 村研究中“把一個(ge) 村子作為(wei) 單位最為(wei) 合適”。迄今為(wei) 止,村莊依然是中國鄉(xiang) 村社會(hui) 最基本的生產(chan) 和生活單位,自然也是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田野”路徑的基本切入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cong) 村莊居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輕鬆的對話交流方式展開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既能以口述史方法獲得大量有關(guan) 村莊道德發展變化的一手資料,又能通過農(nong) 民“講述自己的故事”凸顯其作為(wei) 鄉(xiang) 村生活親(qin) 曆者和鄉(xiang) 村道德建設者的主體(ti) 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訪談內(nei) 容看似雜亂(luan) ,但研究者可以在不同受訪者話語裏反複出現的共性表述及評價(jia) 中,獲得村莊共同體(ti) 的道德傳(chuan) 統和倫(lun) 理認同,也可以從(cong) 反常的“少數”中捕捉不同倫(lun) 理觀念之間的緊張與(yu) 衝(chong) 突,進而發現村莊共同體(ti) 的倫(lun) 理演進規律。

  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的“田野”路徑,能夠鮮活呈現並建構地方性道德知識。所謂地方性知識,是包含話語、經驗、風俗、法律、道德等在內(nei) 的、具有區域特征的知識體(ti) 係,它是特定地方的居民在長期共同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創造並世代積累起來的,既與(yu) 地方自然環境和社會(hui) 環境高度融合,又獲得地方居民的精神認同。這些地方性知識通過長期積澱成為(wei) 地方居民認識和解釋其生活世界的一種符號和意義(yi) 係統,影響人們(men) 的思維邏輯、行為(wei) 方式和價(jia) 值判斷,並在地方性事務的處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鄉(xiang) 村的自然風貌、產(chan) 業(ye) 結構、經濟狀況區域性差異較大,作為(wei) 地方性知識組成部分的村莊倫(lun) 理文化傳(chuan) 統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田野調查中,每一個(ge) 村莊都呈現出獨特的道德生活樣式,每一個(ge) 作為(wei) 地方性知識持有者和親(qin) 曆者的村民,也都以自己的話語方式講述著不同的鄉(xiang) 村道德故事。可以結合自然區劃、人文區劃和行政區劃的科學方式選擇出典型村莊,體(ti) 現產(chan) 業(ye) 結構、經濟狀況、文化傳(chuan) 統等方麵的差異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村莊問卷和訪談樣本的數據,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分析工具進行關(guan) 聯、對比,運用倫(lun) 理學概念工具和分析範式進行提煉、總結,從(cong) 中既能夠看到鄉(xiang) 村社會(hui) 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變遷對個(ge) 人產(chan) 生的影響,也可以通過村民的個(ge) 體(ti) 敘述,發現和了解根植於(yu) 村莊自然環境和經濟關(guan) 係中的地方性鄉(xiang) 村道德知識,進而為(wei) 把握和理解中國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道德問題和發展規律提供重要的田野依據,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鄉(xiang) 村倫(lun) 理研究的中國範式和中國話語。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鄉(xiang) 村道德的實證研究與(yu) 地圖平台建設”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30日 11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