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豫劇也能很“上頭”

發布時間:2023-07-03 09: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豫劇也能很“上頭”

  講述人:中國戲劇·小戲小品獎獲得者、電影《滿江紅》配樂(le) 主唱 張曉英

  看過電影《滿江紅》的觀眾(zhong) ,一定記得那“魔性”的配樂(le) 。鏗鏘有力的豫劇唱腔配上酣暢淋漓的電子音樂(le) ,與(yu) 劇情無縫銜接。作為(wei) 演唱者,我在短視頻平台上發布了相關(guan) 唱段,獲得了三千多萬(wan) 播放量,有非常多的網友點讚。網友留言道:“這幾段豫劇太‘上頭’了,配著BGM(背景音樂(le) )走路都帶風。”

  看著網友的留言,我特別開心。我從(cong) 七八歲開始唱豫劇,師父蘭(lan) 力老師是“活包公”李斯忠先生的徒弟,所以我一開始唱的也是黑頭。後來,我改唱彩旦,也屬於(yu) 戲曲中的醜(chou) 角行當。唱了三四十年豫劇,戲迷朋友不少,但還是以中老年朋友為(wei) 主。雖然每次演出完都博得滿場叫好聲,可我還是想著,如何能讓觀眾(zhong) 更多一些,年齡層更廣一些。為(wei) 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戲曲、喜歡戲曲,我的工作室開設了戲曲公益課,還經常跟隨省劇協、省曲劇團等進校園,為(wei) 年輕人唱戲、講戲。

  2019年,我在社交媒體(ti) 上開設了直播賬號,沒想到很快就有了幾千名甚至上萬(wan) 名觀眾(zhong) ,氣氛也越來越熱鬧。現在我兩(liang) 個(ge) 主要的社交賬號已經有了近400萬(wan) 粉絲(si) ,裏麵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可不少。每次我分享傳(chuan) 統戲曲片段,比如《十保官》《包公辭朝》《寇準背靴》等,都有許多網友和我互動、留言,甚至向我“點戲”。我覺得,互聯網讓戲曲的舞台更大了。在劇場裏,每場戲的觀眾(zhong) 最多也就一兩(liang) 千人,現在一條視頻可以有百萬(wan) 甚至千萬(wan) 的點擊量,讓更多人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電影《滿江紅》把電子音樂(le) 、搖滾和戲曲結合,也是我第一次“觸電”。剛接到製作組的邀請時,我非常忐忑。雖然唱詞和曲調都有,但是如何把控靈活而富有激情的音樂(le) 節奏,與(yu) 劇情、人物貼合,可真是不容易。有些配音短但原唱段長,我得把慢戲改成快節奏;有些戲短配樂(le) 太長,原唱段又不夠填。尤其是隨著人物行走加快的幾個(ge) 唱段,節奏很強速度又快,我特意找了豫劇裏快節奏的詞填進去。就這樣,我完成了七個(ge) 戲曲經典片段的改編,包括豫劇《探陰山》《下陳州》《王強點兵》《鍘美案》,曲劇《包公辭朝》等。上映前,我還擔心會(hui) 不會(hui) 有很多人覺得改編得不倫(lun) 不類,“毀了”經典。後來我發現,大家對於(yu) 這種創新很包容。這個(ge) 經曆讓我更深入思考其他更有趣的跨界形式,我還想再嚐試。

  如今,聽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年輕的戲迷朋友和我說,以前從(cong) 來不聽戲,自從(cong) 看了《滿江紅》就很感興(xing) 趣,再一搜原版的傳(chuan) 統唱段,才知道戲曲這麽(me) 好聽。更可愛的是,有網友留言說:“我一個(ge) 00後怎麽(me) 特愛聽這個(ge) 調調,我是不是快老了啊!”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不難看出這種改編創新的效果。走在路上,我還曾看到三五歲的小朋友被父母帶著哼“一保官,王恩師延齡丞相……”

  讓豫劇越來越走進大家的日常,遍布生活的每個(ge) 角落,紮根在年輕人心裏,作為(wei) 戲曲演員,我覺得這樣才叫“中”。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殷澤昊、蘇雁、王勝昔、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健)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3日 07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