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鳴奏新時代“黃鍾大呂”

發布時間:2023-07-03 10:0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你心中的“中國聲音”是什麽(me) ?什麽(me) 樣的器樂(le) ,讓你一聽就想起中國?什麽(me) 樣的旋律讓你留存心底,回蕩耳邊,不曾忘卻?從(cong) 古老的編鍾編磬,到琵琶、二胡、古箏、竹笛、馬頭琴……每當提起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聲音”和“中國旋律”,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國民族器樂(le) 。

  中國民族音樂(le) 之所以魅力獨具,源遠流長,既緣於(yu) 器樂(le) 家族的龐大恢弘,也歸功於(yu) 樂(le) 律體(ti) 係的成熟完備。在中國,最早出現的、用文字對音高進行記錄的樂(le) 律體(ti) 係便是以“黃鍾”“大呂”為(wei) 首的十二律呂,“黃鍾大呂”更被後世抽象為(wei) 中國民族音樂(le) 的象征符號。十二律呂的出現不隻是中國音樂(le) 史上的創舉(ju) ,更與(yu) 中國的天文、曆法和哲學相聯結,成為(wei) 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征。

  近日,由中央民族樂(le) 團創排的大型民族音樂(le) 會(hui) 《頌·黃鍾大呂》,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進行全球首演。音樂(le) 會(hui) 以十二律呂為(wei) 主線,通過獨奏、重奏、協奏、聲樂(le) 、吟誦、舞蹈等多元呈現形式,帶領觀眾(zhong) 走近這套古老的樂(le) 律體(ti) 係,喚醒大家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更深層的認知,用中國聲音向世界詮釋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兼收並蓄,鳴奏新時代的“黃鍾大呂”。

  用音樂(le) 梳理中華文明脈絡

  音樂(le) 是聲音的藝術。在留聲機發明之前,人們(men) 若要留住美妙的樂(le) 聲,除了口耳相傳(chuan) ,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yu) 將音樂(le) 書(shu) 寫(xie) 下來。縱觀人類發展史,很早就能夠掌握記錄音樂(le) 能力的文明寥寥無幾。

  十二律呂是中國音樂(le) 史上的創舉(ju) 。據《呂氏春秋》記載,上古時期,黃帝派樂(le) 官伶倫(lun) 不遠萬(wan) 裏前往昆侖(lun) 神山,聆聽鳳凰鳴叫做成十二根律管,製成了六律和六呂,它們(men) 依次為(wei) :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這十二個(ge) 律呂就是我們(men) 現代音樂(le) 中常用的十二個(ge) 音級,構成了中國音樂(le) 最早的發端。

  音樂(le) 會(hui) 《頌·黃鍾大呂》以“八音”(中國曆史上最早將樂(le) 器分為(wei) 金、石、土、革、絲(si) 、木、匏、竹八類)為(wei) 依托,以十二律呂對應推出十二首經典與(yu) 新創曲目,用音樂(le) 梳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脈絡。

  整台音樂(le) 會(hui) 既有充滿儀(yi) 式感和曆史感的傳(chuan) 統曲目,也有古曲與(yu) 吟唱交相輝映的清雅之作,還有近年來新創的民族音樂(le) 力作——

  由作曲家郝維亞(ya) 擔綱作曲的開篇——黃鍾·八音合奏《頌》,通過展現傳(chuan) 統“八音”的魅力,開啟中華禮樂(le) 之邦的宏大篇章,金、石、土、革、絲(si) 、木、匏、竹,在演奏家們(men) 的手中再次發出源自古老華夏的悠然之音;

  太簇·雙古琴合奏《知音》以古琴曲《流水》為(wei) 基,由中央民族樂(le) 團古琴演奏家楊致儉(jian) 、路寧攜手演繹,在琴音的重奏與(yu) 對答中,青年舞蹈家高旻、吳澳在舞台中央翩然起舞,隱喻“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動人故事;

  蕤賓·琵琶與(yu) 打擊樂(le) 《金戈鐵馬》由中國音樂(le) 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曲目《十麵埋伏》《霸王卸甲》改編而成,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趙聰攜四位琵琶演奏家及數位打擊樂(le) 演奏家登台,音樂(le) 節奏先抑後揚,音樂(le) 故事情節緊湊,高超炫目的演奏技巧將中國器樂(le) 的張力體(ti) 現得淋漓盡致;

  南呂·民族管弦樂(le) 《絲(si) 綢之路》是近年來新創的民族音樂(le) 力作,此次經過作曲家薑瑩的全新編配,更加凸顯出歡快熱烈的絲(si) 路曲風。都塔爾、艾捷克、彈撥爾、薩塔爾、熱瓦甫等5種絲(si) 綢之路上的樂(le) 器依次亮相;

  演出最後,應鍾·聲樂(le) 與(yu) 樂(le) 隊《黃鍾大呂》奏響時代旋律,在女高音歌唱家阮餘(yu) 群和男高音歌唱家李爽的領唱下,民族管弦樂(le) 隊與(yu) 合唱隊全體(ti) 登台,音樂(le) 會(hui) 的熱烈氣氛被推向高潮。

  在延續傳(chuan) 統的基礎上開創新風

  作為(wei) 文化和旅遊部重點資助項目、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頌·黃鍾大呂》實現了多支“國家隊”的“夢幻聯動”,是一次集體(ti) 創作的結晶——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趙聰擔任藝術總監、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總導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wei) 山為(wei) 音樂(le) 會(hui) 親(qin) 筆題字。與(yu) 此同時,中國歌劇舞劇院和中央歌劇院派出優(you) 秀的舞蹈家、歌唱家加盟。音樂(le) 創作環節,更是匯聚了關(guan) 峽、郝維亞(ya) 、王丹紅、薑瑩、王雲(yun) 飛、陳思昂等老中青三代知名作曲家。

  整個(ge) 創排過程中,主創團隊始終堅持“既延續傳(chuan) 統又開創新風”的藝術追求。

  為(wei) 讓觀眾(zhong) 進一步“看”到千年國樂(le) 文化的魅力,中國國家話劇院舞美團隊設計製作了具有國風雅韻的場景——碧瓦屋脊與(yu) 柔紗軒窗鋪陳出一片古風天地,充滿中式元素的陳設與(yu) 延伸至觀眾(zhong) 席的LED幻影燈屏交相輝映,璀璨奪目的編鍾編磬立於(yu) 舞台中央,具有東(dong) 方美學特點的屏風立於(yu) 舞台兩(liang) 側(ce) ,當音樂(le) 奏響,古典氣息濃厚的視覺素材與(yu) 燈光效果,共同營造出濃鬱的國樂(le) 聆賞氛圍。

  由知名服裝設計師勞倫(lun) 斯·許、造型設計師賈雷、鍾佳妮等組成的服裝造型團隊,則為(wei) 此次音樂(le) 會(hui) 打造了極具東(dong) 方美學風格的形象。其中,大樂(le) 隊服裝采用漢唐紅與(yu) 黑的搭配,以金色吉祥紋樣點綴其間,考究的做工盡顯古典美;小樂(le) 隊服裝結合曲目元素,突出硬朗、英颯、柔美、清麗(li) 等特點,精致的剪裁襯托出不同氣質、風格的形象,與(yu) 音樂(le) 更好地融為(wei) 一體(ti) 。聽覺與(yu) 視覺的交融,讓整場音樂(le) 會(hui) 的審美層次更加豐(feng) 富,藝術色彩更加濃鬱。

  這幾年,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民樂(le) 。首演現場,台下的年輕觀眾(zhong) 占了大多數。在觀看音樂(le) 會(hui) 的過程中,來自北京高校的學生李菽頻和唐雅晴興(xing) 奮不已,時不時為(wei) 演員的精彩演出鼓掌叫好。他們(men) 紛紛表示,非常喜歡觀看這類民樂(le) 演出。

  當下,國潮國風正當時,民樂(le) 也迎來了傳(chuan) 承發展的最好時機。作為(wei) 海內(nei) 外規模最大、藝術最完備的國家級民族音樂(le) 表演團體(ti) ,近些年中央民族樂(le) 團不斷探索,在大型民族管弦樂(le) 之外,大膽開辟小型化、創新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創建“儷(li) 人行”“青衫渡”兩(liang) 支室內(nei) 樂(le) 組合;與(yu) 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合作,用民樂(le) 的方式讓人們(men) 看到國寶“活”起來;與(yu) 短視頻平台聯合發起直播,獲得了1.5億(yi) 多的觀看量……

  “《頌·黃鍾大呂》是我們(men) 繼承傳(chuan) 統、拓展民樂(le) 現代化表達路上的最新探索,希望通過創新性的舞台呈現和演奏形式,讓更多年輕觀眾(zhong) 愛上民樂(le) ,愛上傳(chuan) 統文化。”趙聰說。(鄭娜)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