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節目如何更好呈現中華文明

發布時間:2023-07-14 09: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小雪

  近段時間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了以《尋古中國》《非遺中的中國》《傳(chuan) 承》(智慧篇)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大型文化節目、紀錄片,帶領觀眾(zhong) 一起探索、發掘中華文明的豐(feng) 盈曆史,趕赴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文化之旅、文明之約。這些作品跨越時空,用鏡頭呈現了來自不同時代的曆史文物,展現著中華文明的變遷與(yu) 傳(chuan) 承。

  深度解讀非遺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

  如何更好地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通過20周年,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的項目為(wei) 重點,《非遺裏的中國》(四川篇)、《傳(chuan) 承》(智慧篇)在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當天開播。兩(liang) 部紀錄片回歸非遺誕生地和文化起源地,以非遺傳(chuan) 承人的故事構建起傳(chuan) 統技藝精巧的麵貌,用細膩的視聽語言勾勒出文化韻味和傳(chuan) 承之道,帶領觀眾(zhong) 看見非遺裏的中國文明。

  此前,《非遺裏的中國》已經帶領觀眾(zhong) 走過了浙江、福建、江蘇、雲(yun) 南等地,領略了眾(zhong) 多精妙絕倫(lun) 的工匠技藝。在四川篇中,觀眾(zhong) 再一次在主持人和嘉賓的帶領下,聽非遺傳(chuan) 承人講述他們(men) 與(yu) 非遺之間的故事,在一器一技的觸碰體(ti) 驗中,感受非遺文化所承載的曆史溫度和當代價(jia) 值。同樣從(cong) “非遺”入手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傳(chuan) 承》(智慧篇),帶著二十多個(ge) 關(guan) 於(yu)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動人故事走進觀眾(zhong) 的視野,不僅(jin) 介紹了非遺精妙的技藝內(nei) 核,還講述了非遺源自生活、源於(yu) 文化的誕生機理和靈感來源,展現非遺在“術”與(yu) “器”的背後蘊含的更多關(guan) 於(yu) “道”的中華智慧。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當天,《尋古中國·古蜀記》同時亮相央視。該片立足對神秘古蜀王國的最新考古發現、生動呈現了古蜀文明的輝煌以及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該片作為(wei) 構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視頻索引,立足對神秘古蜀國的最新考古發現,生動呈現了古蜀文明的輝煌以及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同時,《尋古中國·古蜀記》也以沉浸式的視角帶領觀眾(zhong) 一起感受考古的曲折,讓觀眾(zhong) 更加主動去了解考古曆程和曆史發現。

  近期熱播的紀錄片和文化節目以中華文化為(wei) 底色,解讀非遺、文物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創新講好文脈傳(chuan) 承的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福建師範大學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黃華看來:“文化節目找到古老文化與(yu) 當下社會(hui) 生活的關(guan) 聯,讓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讀懂文物、非遺背後的時代,是非同尋常的探索。”

  技術賦能呈現活態傳(chuan) 承的創新表達

  傳(chuan) 承並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離不開年輕化語態和新技術的創新表達。

  借助技藝體(ti) 驗、情景演繹等創新表達方式,《非遺裏的中國》為(wei) 觀眾(zhong) 奉獻了一場場別具一格的文化體(ti) 驗,傳(chuan) 統蘇繡和創新技術的結合令蘇繡瞬間擁有了花會(hui) 開、蝶會(hui) 舞的“魔法”,也讓世界上第一幅動態交互的蘇繡作品應運而生;《尋古中國·古蜀記》借助大場景3D掃描、XR+等新技術,超高質量複原大量古城遺址,讓觀眾(zhong) 可以“穿越”時空一覽幾千年前古蜀大地的生活風貌,觀眾(zhong) 能夠全方位沉浸式探索古蜀國的奧秘,感受數千年前文明綻放的魅力。

  當匠心技藝融入時代元素,傳(chuan) 統文化也能打破時間隔膜,續寫(xie) 出中華非遺的華美篇章。《傳(chuan) 承》(智慧篇)利用三維重建技術和模擬實驗等現代科技手段,讓雄偉(wei) 神奇的雲(yun) 岡(gang) 石窟在多圖像和三維激光技術的加持下清晰呈現了細節,煥發全新的光彩。由此,雲(yun) 岡(gang) 石窟上的故事成為(wei) 皮影戲生動的腳本,實現了古老文明與(yu) 非遺文化之間的“雙向奔赴”。

  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文化的魅力與(yu) 時光重疊,成就一場跨越千年的美學對話。在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看來:“現代技術的賦能不僅(jin) 更好地展現了中華文化及其場景中淳厚悠長的文化韻味,也豐(feng) 富了紀錄片文化節目的表達維度。”《非遺裏的中國》《尋古中國》《傳(chuan) 承》(智慧篇)等節目探索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常青“秘鑰”,體(ti) 現出講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故事的敘事策略。

  “年輕態”話語體(ti) 係成功“圈粉”當下觀眾(zhong)

  中華文明本身已讓人驚歎,但文明的內(nei) 涵和魅力不止於(yu) 此,文化節目和紀錄片進一步縱向深挖,讓觀眾(zhong) 更直觀地理解文化背後凝結著人類的巧思,講述動人的傳(chuan) 承故事,搭建共鳴的情感橋梁。

  中華文明的曆史,是文化的曆史,也是關(guan) 乎人的曆史。《非遺裏的中國》帶觀眾(zhong) 深入各地體(ti) 驗傳(chuan) 統技藝,讓觀眾(zhong) 既能一睹非遺技藝的風采,也能深入領會(hui) 非遺精湛技藝背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感受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工匠精神。《傳(chuan) 承》(智慧篇)從(cong) 動態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出發,聚焦非遺傳(chuan) 承人,借助調研、尋訪、提煉故事等形式,講述匠人們(men) 的非凡技藝與(yu) 執著匠心。《尋古中國》中,主持人以朋友的身份與(yu) 觀眾(zhong) 交流分享,將曆史的冷知識以對話的形式,有溫度地融入解說中,消除了曆史陌生感,同時更容易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有強烈的參與(yu) 感和情感共鳴,開啟一場別開生麵的尋古之旅。

  這些節目不僅(jin) 富有趣味地詮釋了文物、非遺的豐(feng) 富內(nei) 涵,也讓大眾(zhong) 看到其背後的價(jia) 值承載,觸摸到文化背後鮮活的生命力。比如,在講述非遺人生動故事的基礎上,節目會(hui) 著力於(yu) 呈現人與(yu) 非遺技藝之間的相互陶冶和浸潤,呈現非遺蘊含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yu) 東(dong) 方美學的綿延悠長,在追求情感共鳴的最大公約數同時解鎖了破圈密碼。

  與(yu) 文明相約,是回顧,亦是向前。《非遺裏的中國》《傳(chuan) 承》(智慧篇)《尋古中國》作為(wei) 總台推出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節目,既是中國國家媒體(ti) 對“何以中國”持續不斷的回答,也是對“中華民族何以偉(wei) 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持續不斷的回答。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 09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