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麵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科技人才評價體係
【科學隨筆】
黨(dang) 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其中,深化人才評價(jia) 改革,特別是深化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是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完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的關(guan) 鍵問題。人才評價(jia) 問題不解決(jue) ,就難以實現對人才的有效甄別、使用、支持和激勵,就難以出現人才輩出的局麵。因此,改革優(you) 化人才評價(jia) 機製,特別是改革科技人才評價(jia) 機製,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一項具有引領性、撬動性的改革任務。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yi)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12億(yi) ;中國2022年SCI論文數量超過60萬(wan) 篇,授權發明專(zhuan) 利79.8萬(wan) 件,均居世界第一。但是另一方麵,我國基礎研究世界級貢獻不多,科技成果轉化比例總體(ti) 偏低,對外技術依存度與(yu) 發達國家差距顯著,重要技術裝備大量依賴進口。雖然我國在人才數量指標以及論文、專(zhuan) 利、科技獎勵、人才帽子頭銜等指標上大幅增加,但我們(men) 看到“0到1”的原始創新、顛覆創新依然匱乏,產(chan) 業(ye) 發展中還存在大量“卡脖子”問題、產(chan) 業(ye) 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中低端的狀況仍未完全改變。
人才評價(jia) 具有導向和示範作用,是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我國以往的人才評價(jia) 範式引導了大量“1到10”“10到100”的模仿性創新,但沒有有效引導和產(chan) 生“0到1”的原始性創新,同時大量“紙麵上”的論文專(zhuan) 利成果尚未轉化為(wei) 創新的實際成效。可以說,傳(chuan) 統人才評價(jia) 方式內(nei) 核是一種模仿型、跟隨型創新導向定位,而非原始性創新、卓越性創新導向的評價(jia) 設置。因此,麵向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需求,我們(men) 亟待建立起一套與(yu) 奪標型人才強國戰略安排相匹配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我國科技人才發展競爭(zheng) 優(you) 勢。
2022年底,經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審議通過,科技部等八部門聯合出台了《關(guan) 於(yu) 開展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方案針對一段時間以來科技人才評價(jia) “破四唯”“立新標”不到位、評價(jia) 方式創新不到位、資源配置評價(jia) 改革不到位等問題,選取21家科研單位和6個(ge) 地方開展評價(jia) 改革試點,這表明我國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邁上體(ti) 係化、實質性突破的新台階,進入到操作化、具體(ti) 化的方案試點新階段。
總體(ti) 上,本次改革試點呈現出以下傾(qing) 向和特點:一是進一步突出分層分類,結合數學、化學、信息、電子、農(nong) 業(ye) 、醫學、水利等不同專(zhuan) 業(ye) 領域,對承擔國家重大攻關(guan) 任務,從(cong) 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社會(hui) 公益研究等不同崗位類型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進行細化分類,探索形成立體(ti) 化交叉型科技人才評價(jia) 解決(jue) 新方案。二是進一步突出破除“四唯”評價(jia) ,特別是破除“論文主導”核心依賴,在引導科研人員完成國家重大攻關(guan) 任務、取得一流原創成果上下功夫,鼓勵醫生上臨(lin) 床、工程師下廠房、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激勵各類人才在科技前沿一線建功立業(ye) ,貢獻自身價(jia) 值。三是努力將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wei)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具體(ti) 化、落地化,將自上而下與(yu) 自下而上相結合,充分發揮各領域各行業(ye) 一線用人單位的聰明才智,在基層實踐探索中找辦法、解難題、提方案。
筆者認為(wei) ,進一步深入推進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要強調和把握大局觀、生態觀和使命觀。
首先,強調大局觀。推動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不能“就評價(jia) 論評價(jia) ”,要結合大局大勢“跳出評價(jia) 看評價(jia) ”。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強調的人才核心要義(yi) ,在於(yu) 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國家戰略攻關(guan) 領域,解決(jue) 關(guan) 鍵科學技術實際問題,並作出實質性創造性貢獻。人才評價(jia) 不是要體(ti) 現和突出功利導向,而是要體(ti) 現和突出價(jia) 值、貢獻導向。真正的人才不是用所謂“頭銜”、發表的期刊論文、獲得的科技獎項來證明自己,而是要看在大浪淘沙之後,推動了哪些有分量的科技進步、取得了哪些有價(jia) 值的成果貢獻。因此,我們(men) 要圍繞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高站位、更寬視角改革優(you) 化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推動孕育產(chan) 生世界頂尖人才、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進而構建起卓越一流的科技人才發展生態。
其次,把握生態觀。科技人才總是聯係著某一職業(ye) 、專(zhuan) 業(ye) 、領域內(nei) 的人才生態係統,占據一定生態位。從(cong) 某一方麵說,對科技人才的評價(jia) 就是對其在專(zhuan) 業(ye) 領域內(nei) 人才生態位的識別和評價(jia) 。筆者的調研顯示,由於(yu) 不同學科、領域間存在專(zhuan) 業(ye) 壁壘和信息不對稱,對一流人才的評價(jia) 往往隻能由領域內(nei) 的一流專(zhuan) 家才能講清楚。也即人才生態和人才評價(jia) 中存在所謂“對數定律”:一流人才評出一流人才,二流人才評出三流人才,三流人才評出四流人才,依此類推。所以,要選育出國際一流人才,最重要的是找出具有世界水平的人來評,而不是將過多精力放在所謂具體(ti) 評價(jia) 標準上兜圈圈,這即是一種直接評價(jia) 。對選育一流人才而言,關(guan) 鍵在於(yu) 要找出對的人來評。因此改革優(you) 化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需要我們(men) 放眼全球、對接一流,主動將國內(nei) 人才生態引入國際人才大生態中去檢視、去考量,開放性地接受世界一流人才及其生態的評價(jia) 和定位,在國際人才競爭(zheng) 合作中培育和激勵我們(men) 的一流人才。
再次,把握使命觀。推動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要強調戰略傳(chuan) 導、使命引導、定位導向和任務導向。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體(ti) 布局框架下,不同科研平台、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的使命不同、定位不同,其科技人才評價(jia) 的基本取向、總體(ti) 水準和相應人才評價(jia) 願景標準也應有所不同。人才評價(jia) 本身是個(ge) 相對概念、領域概念、實踐概念。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地方研究機構、新型研究機構、頭部企業(ye) 、一般科創企業(ye) 的使命定位有所差異,其科技人才承擔的責任、評價(jia) 的基線對應不同的標尺。對於(yu) 一流機構,如果其重大攻關(guan) 任務沒有完成,其人才群體(ti) 沒有代表國家做出一流成果、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那麽(me) 其相應人才評價(jia) 也不能認定為(wei) 水平達標。所以,要形成科學、有序、有效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就要根據不同科研機構的使命要求和戰略定位,如世界一流、全國領先、行業(ye) 一流等,分解傳(chuan) 導其人才評價(jia) 的對應願景標準,同時將人才評價(jia) 的具體(ti) 標準下放。因此,進一步建立健全基於(yu) 科研機構戰略使命的人才評價(jia) 標準傳(chuan) 導機製,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路徑選擇。
(作者:孫 銳,係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人才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